《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成都市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统领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明确了未来五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成都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软实力、文化产业实力和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45次常务会讨论并原则通过。近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的通知》。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十三五”时期,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为指引,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为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文化产业成为成都市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双核、两带   根据成都市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按照全域统筹、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要求,坚持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的原则,规划成都市文化产业“双核、两带”的空间布局,以成都中心城区、天府新区为核心,围绕龙门山、龙泉山带,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实现文化产业合理布局、集约发展、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九大产业   1 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网络游戏、动漫动画、电子竞技五个重点行业。   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软件产品研发,集中力量研发关乎社会民生领域的软件产品,并开展多元化增值业务,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带动公共信息、社会信息以及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重点发展各类智库、商务咨询、科技咨询、社会科学咨询等咨询服务,探索建立中国西部咨询策划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到2020年,将成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中国西部第一的咨询策划服务中心。   丰富和完善网络游戏产业链,鼓励研发体现成都文化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支持原创民族网络游戏产品出口,引进网络游戏领军企业和人才,使成都成为中国网络游戏资源的集聚地。   鼓励创作、制作和开发优秀动漫动画作品及其相关软硬件,并加快成果转化,增强全市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动漫动画衍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打造动漫动画节会品牌,完善、拓展动漫动画产业链。   整合电子竞技数字文化产业链各级资源,推动以“电竞+”为核心的电竞产业链模式,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电竞之都和中国电竞第一城。到2020年,完成“一中心、六大核心功能区”建设,电子竞技收入达50亿元,电竞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   2 传媒产业   重点推动广播影视、新闻媒体、数字出版行业的改革、创新、发展。   全面深化广电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电视播出高清化和“三网融合”,加强行业领域内新技术的应用研发,拓展跨区域数字内容产业空间,构建虚拟消费市场格局。鼓励各种所有制主体进入广播影视行业,打造电影“川军”品牌。推进重点镇多功能数字影院建设,增加票房收入。   以成都传媒集团为“龙头”,推进传统媒体全方位改革和创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传媒业与高新科技深度融合,传媒业与文化地产、音乐、旅游、体育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传媒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传播体系。   促进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促进民营数字出版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研发数字出版原创内容产品,推动建立大型数字出版数据库,建立完整的电子书产业链。建设数字出版发行平台,打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中国西部文化城项目)数字出版基地。   3 会展产业   鼓励申办知名国际会展活动,争取更多项目落户成都,重点提升成都在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大型节事赛事活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级,推进成都会展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统筹区(市)县会展资源,努力形成全市布局合理、各区(市)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培育一批本市品牌会展项目。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4 创意设计产业   重点推进工业设计、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综合利用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文化创意手段,加快将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外观、结构和功能设计,实现“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转变。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工业设计中心,促进专业设计企业发展壮大。   重点发展房屋建设工程设计和道路、隧道、桥梁等工程设计,注重绿化、居民小区、现代商业街区、商业中心、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融特色文化创意、特色文化符号于建筑设计之中,凸显成都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形象,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5 音乐产业   重点在于打造国家音乐产业高地,培育音乐领军企业,完善音乐产业链。   到2020年,音乐产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加快建设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成都城市音乐厅等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根植成都、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音乐人才、音乐企业、产业园区,将成都建设成为领先全国的音乐生产地、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版权交易地、演出聚集地。   重点发展原创音乐、数字音乐、音乐演出、音乐产品交易等业态,推动音乐与旅游、体育、动漫游戏、影视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大力引进全球和国内的领军音乐企业、音乐工作室、重点项目等落户成都,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音乐人才、音乐创客,建设音乐产业领军城市和中国音乐之都。   全力发展音乐创作生产、数字音乐制作传播、音乐演艺、音乐游乐活动、音乐教育等,探索建立渗透全音乐产业链的版权保护、评估、质押、投融资、孵化和交易机制,发展音乐版权交易。着力发展乐器和音乐设施设备专业市场,支持川派古琴生产。支持开发衍生品,促进音乐与旅游、体育、动漫游戏、影视等融合发展。   6 艺术品原创及演艺产业   充分发挥国有和民营各类市场主体的推动力,重点鼓励和支持原创作品,引导和激励在蓉作家以及外地作家创作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打造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原创基地。支持和引导有影响力的文学网站健康发展,鼓励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   加大对市级重点院团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类国有、民营文艺院团或企业开发有成都特色的舞台艺术原创作品,争取形成一批具有“市场效益、长演不衰”的原创剧目,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四川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领军人物”,振兴川剧。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演出剧目汇聚成都,建设中国西部演艺交流中心。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国际非遗产品贸易集散中心。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织、支持和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企业走出去。实施非遗产品创意创新孵化工程,培育非遗创意产业集聚区,孵化一批非遗产业重点项目、培育非遗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壮大艺术品拍卖机构和文化产权创新交易平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   8 广告产业   加快广告行业的结构调整升级,构筑以强势媒体集团、高水平高效益广告公司为主力的行业中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广告企业。拓展培育基于移动通信、数字视频、互联网的新型广告发布媒介,拓宽广告企业融资渠道。推进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和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广告创意设计中心、广告延伸服务中心、广告科技创新高地和广告企业总部基地。   9.文化设备用品及服务产业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瞄准产业高端,促进印刷专用设备、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以及其他文化专用设备的制造。大力发展文化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知识产权的版权服务、印刷复制服务、文化经纪代理服务、文化贸易代理与拍卖服务、文化出租服务。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路径:融合发展、“文化走出去”   1 “互联网+”“文化+”模式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及新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虚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影音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进一步转变和创新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扩大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开展无形资产评估、在股份转让系统等挂牌交易。大力培育消费信贷市场,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提升金融对文化消费的保障服务能力,满足产业多层次的文化消费信贷需求。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文化旅游度假聚集区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推进巴蜀文化与旅游景区景点融合,推进金沙、三国、大熊猫、中医药等旅游资源创意成为特殊文化符号,开发旅游文化互动体验式特色产品。延长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链并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2 拓展对外文化贸易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对外文化传播,建设西部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推进实施“成都创意设计周、三国文化创意、大熊猫品牌营销”等重点文化项目,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文化产品。吸引国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来蓉研发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成都文化创意企业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加快文化保税区建设,争取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成都,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建设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平台,鼓励和引导境内外文化企业和机构入驻成都。稳步推进服务外包文化企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建设。   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外收购文化企业、演出剧场和文化项目实体,支持文化企业投资兴办海外文化出口贸易基地,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性知名展会和对接洽谈活动,实施成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推广工程,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五项保障措施   1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四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改革薪酬体系制度,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活力。梳理整合体系类行业资源,缩短层级管理。   鼓励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大中型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培育、壮大小微文化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用好用活国家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强化商标、品牌的管理和培育意识,评选、推介、保护、扶持本市文化领域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打造成都文化产业领域市场主体的品牌形象。   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促进园区深化内涵、提升功能、做强产业。支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孵化器,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定期评定示范园区、集聚区,并从多方面优先给予扶持,形成激励和示范机制。   3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围绕“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及产业品牌,推进杜甫千诗碑、成都城市音乐厅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地标建设,着力打造3—5个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品牌,培育打造1—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鼓励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鼓励版权交易,促进版权授权体系发展,指导和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基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舆论环境。   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领作用,引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育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企业、园区等加强对接、合作,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完善、健全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配套政策和工作体系,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人才引进机制。   加强各类文化创意专业培训机构建设,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完善内部培训体制,不断深化社会化培训机制;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专家信息库”和行业人才信息库,促进文化创意人才的有序流动。   5 推进规划组织实施   强化整体联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文化产业推进工作机制的建设,引导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责任机制。   解读人:成都市文广新局产业处 薛继业(电话:61881813) 解读时间:2017年5月17日

发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