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今后五年,我市正处于西部大开发、城市转型、区域发展提速的重要历史阶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我市文化出版事业面临的形势任务是:要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省、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贯彻落实《甘肃省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市委六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抓住中央文化建设“两大一新”、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快白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特制定此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和“六个必须”的战略决策,以建设“人文白银”为目标,以“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效能建设为保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力推进白银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和兰白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努力,创作一批喜闻乐见、具有时代气息、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统一的文艺精品;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艺术队伍;创办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支柱性文化产业;保护一批知名度较高、吸引力较大的示范性文物景点;树立一批叫得响、有特点、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典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实现市、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点,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总值GDP争取达到4%,群众文化艺术更加丰富活跃;文化遗产保护明显加强;人民的物质文物生活得到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建设兰白都市文化圈,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市。   三、工作重点   一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干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包容和谐、开放创新这种富于白银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全市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社会阅读、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白银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塑造城市好品格,展示白银新形象。   二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市一级重点建设 “四馆二中心”( 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妇女儿童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完善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区一级重点建设“三馆两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剧场),完善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乡镇、街道重点配套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级中心;村和社区一级重点建设“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依托“农家书屋”,形成最基层、最贴近农民、最实惠的文化阵地。实施“数字文化”建设,建成联接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的文化出版信息传递(传播)网络,形成具有白银特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三是实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工程。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吸纳社会资本,兴办文化项目,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挖掘、开发我市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七大产业”:以黄河风情、红色圣地、黄河石林、影视城、露天矿、农家乐、乡村休闲、矿区体验以及境内名山胜景为主线发展文化旅游业;以组建展演中介组织、转换文艺团体经营体制、“走出去”、“引进来”为举措发展文艺演出业;以文化娱乐、网络服务、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古玩字画、影视放映为主体发展娱乐服务业;以少儿艺术教育、中老年艺术培训、群众艺术辅导为重点发展艺术培训业;做大做强现有印刷企业,广泛招商引资,创建西部印刷产业园,发展印刷包装业;以会宁剪纸、景泰刺绣、靖远奇石、平川陶艺、白银铜艺和蛋雕为品牌发展民间工艺业;以承办或举办大型经贸洽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发展文博会展业。建成景泰“西部民俗文化生态园”,扩建文化休闲一条街,兴办创意文化产业,打造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年增长率达到20%。   四是实施文化艺术精品生产工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全市文艺创作人员和文艺骨干积极性,充分挖掘、精心选取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创作编演有地方特色,能反映白银改革开放、城市转型、经济发展、人民致富、社会和谐的文艺作品;开展作好歌、出好书、排好戏、创好节目活动,创排一批打得出、叫得响的精品力作;打造白银文化艺术节、“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两张名片;开展假日文化、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旅游文化活动,抓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社会文化;组织好文化下乡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会宁、靖远两县秦剧团每年创排新剧目一台,每年下乡演出各300场次以上。   五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继续历史文物、工业遗产、水利农业遗产、代表性建筑遗址等普查工作,摸清我市文化遗产家底,有更多更有特色的文物遗址纳入保护范围;成立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整理、申报、开发、利用工作,力争“会宁民歌”、“白银道教音乐”、“背鼓子舞”、“跳鼓舞”、“太平鼓舞”、“会宁刺绣”、“景泰刺绣”、“水川长面制作技艺”、“曹氏中医正骨法”、“打铁花”、“靖远羊羔肉制作工艺”、“平川陶艺”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一批进入国家级名录;建设白银市民俗文化艺术馆,各县区建设民俗文化传习馆。建设白银工业遗产博物馆、平川陶瓷遗址博物馆和矿业遗址博物馆、黄河水利遗址博物馆;争取实施景泰永泰城址、五佛寺石窟、会宁会师楼、牛门洞遗址、西宁城址、靖远法泉寺石窟、寺儿湾石窟、平川王进宝墓、白银露天矿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做好丝绸之路白银境内沿线驿站、石窟、索桥、渡口等文物遗址的立项保护;严厉打击文物犯罪,确保馆藏文物绝对安全,野外文物无重大事故发生;充分发挥纪念馆、博物馆阵地教育功能,提升文物博物的利用率。   六是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制定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办法,重点从培养、使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出台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保障环境;实施文化人才培训工程,通过院校培养与岗位培训并举、送出去与请进来并重,加大文化人才特别是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举办县、乡文化人才骨干培训班,建立全市文化系统高级专业人才库、农村实用人才库,构筑白银文化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开展农村文化实用人才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推行基层文化站(室)长、文化市场经营人员、文化艺术培训老师资格认证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大力引进、培养文化产业管理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技术研发型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七是实施文化市场环保工程。坚持依法行政,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提高文化市场管理能力;繁荣与管理并举,管理和服务并重,做大做强城市文化市场,扶持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实施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开展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以保护知识产权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重点,加大对“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机市场的专项整治;以查禁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重点,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抓好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审核审读,提升办刊质量,促进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文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保证文化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八是实施公共图书馆建设工程。市图书馆加强全国资源性城市、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和黄河沿岸城市三个信息数据库建设,开发建设棚户区改造、循环经济、惠民政策、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四个特色数据库,为白银城市转型服务。开展“书香白银”活动,建设阅读社会;扩大图书流通服务站,拓展图书阅读领域;扩大馆际交流,多渠道丰富图书馆藏;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和图书馆宣传周活动;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功能,抓好以“热爱读书、科技致富”为主题的农民阅读活动;成立市、县古籍保护机构,建设古籍保护专馆,认真做好古籍收藏保护工作。   九是实施文化改革创新工程。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文化工作机制,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进一步转变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文化向管宏观文化转变,由依靠事业推动向依靠产业推动的转变,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改革由试点向全市文化事业单位推开,推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分配搞活、职称聘评分开和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文化事业运行机制;推进科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主旋律和多样化有机统一,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建立统一的文化综合执法机构,实行文化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多头执法、管理不顺的问题;推行图书馆“中心分馆制”,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解决基层购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四、保证措施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把“六个必须”贯穿于文化工作的各方面。一是加强农村文化工作,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切实改善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走城乡一体化道路;二是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在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上做文章,在创业上下功夫,争取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积极探索创新“环保文化”、“绿色文化”,把“绿化、美化、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新的文化元素和形态;四是结合城镇化建设,主动介入,超前谋划,规划和实施城镇化示范点的文化设施和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五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始终坚持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维护群众文化权益,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作为文化发展的要务,让城乡人民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六是转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现事业与产业并举,服务与生产并重,城乡一体可持续科学发展,转变陈旧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以新姿态和热情投身文化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文化工作领导体制,对文化工作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经常过问,政策上予以扶持,资金上给予保证。把文化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加强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全面加强效能建设。制定文化部门全面效能建设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明确重点任务,实行责任追究,兑现奖励处罚,通过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调查研究,吃透文化市情,为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推行目标管理,落实领导干部和部门包项目、包重点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和重点工作调度通报制度,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推行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强化监督机制,打造阳光部门。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文化投入机制,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对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要用于文化基础建设,并向基层倾斜。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文化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格局。保证对文化重点工程的投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使其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   形成推进文化发展的整体合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文化建设,各有关部门发挥各自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建文化事业的协作机制。宣传文化部门牢守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建设白银文化的职能作用。经济部门要善于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视角出发,积极在物质建设中体现文化内涵。在城市建设上,要引入文化理念,讲究文化品位,用文化装点城市的面貌。人民团体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弘扬先进文化、凝练白银特色文化献计出力。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白银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用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全市人民的富裕安康,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白银市文化出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文化产业是由文化出版局管理的“小文化”产业)。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性产业。   (二)基本原则。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培育文化创造力为核心,以激发公民文化创造力为重点,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和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规划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文化产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25%。到2015年,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到2000家,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年产值近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左右。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印刷复制、娱乐、会展演艺、动漫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二、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挖掘、开发我市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六大产业”:以黄河风情、红色圣地、景泰龟城、石林奇观、科技园区、农业提灌、影视城、露天矿以及境内名山胜景为主线发展文化旅游业;以组建演出中介组织、转换文艺团体经营体制、优化演出场所环境、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为举措发展文化演艺业;以文化娱乐、网络服务、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影视放映为主体发展娱乐服务业;以现有印刷企业为骨干,广泛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印刷包装业;以会宁剪纸、景泰刺绣、靖远奇石、平川陶艺、白银铜艺和蛋雕为品牌发展民间工艺业;以承办或举办大型经贸洽谈会、文化博览会、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发展文博会展业。对现有的文化企业要建立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协会或联盟,增强整合力和竞争力,引导上规模、上水平。以文化商业街为龙头,招商引资兴办创意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中区,逐步形成几个支柱性文化企业。   (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社会融资,吸收和引进多元化的文化投资资金,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会师楼红色文化产业园和景泰县大敦煌影视城、景泰西部民俗生态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打造具有白银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四)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我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三、“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点文化企业   重点项目:   1.会师楼红色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以红军会师为中心,建设红军长征历史展示,文化学艺、实景体验中心等设施,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2.景泰西部民俗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以小流域环境治理、天然湿地生态体验为基础,发展刺绣、鸵鸟蛋雕刻等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和休闲旅游业。   3.景泰石林国家级地质公园文化项目,围绕黄河石林奇观,打造黄河风情旅游线路。   4.景泰永泰龟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项目,以永泰龟城文物保护为基础,打造古城遗址观光、摄影等文化旅游观光产业。   5.景泰文化产业基地,以景泰县大敦煌影视城为主完善影视拍摄基地基础设施、增加旅游观光景点,打造影视文化基地。   6.白银西区商业文化一条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古玩艺术品、字画装裱为龙头,加快招商引资、二次开发建设,投资2.2亿元,在两年内打造总面积15万平方米、入驻文化企业商户200家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重点企业:   1.白银市国香刺绣商贸公司,以李国香刺绣加工、销售为龙头,带动刺绣业的发展。   2.白银市展演中介公司,依托市群众艺术馆积极拓展文化会展、艺术表演业务,形成现代文化服务业态。   3.白银市文化旅游产品销售公司,依托市群众艺术馆对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发展白银铜艺、根雕等工艺品加工产业。   4.白银市文艺培训中心,依托市群众艺术馆少儿艺术培训中心,整合艺术培训市场,组建文艺培训中心,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服务。   5.白银市文化创意开发公司,以文化产业为骨干,整合组织文化创意企业,开发文化产品。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   五、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文化相关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三)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继续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继续办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白银市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   文物保护规划   一、我市文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野外文物点1167处,新发现文物点比率居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1个,待公布文物点798处。全市目前馆藏文物共26715件,其中一级品15件、二级品112件、三级品1008件(以上数字均为传统数)。   我市现有博物馆4个,纪念馆1个,分别是:白银市博物馆、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宁县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景泰县博物馆,总展厅面积达到1.5万平米。其中市博物馆、会宁纪念馆、会宁博物馆为国家批准的免费开放馆,每年专项补助资金为1170万。这些文化遗迹遗物和各种主题展览,集中反映了我市绚丽的彩陶文化、丝路文化、会师文化、黄河文明及工业文明,成为我市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遗存,是发扬我市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弘扬中华文明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国家、省、市对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投入保障机制的建立,为“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提供有力保证。   总体看,全市文物保护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野外文物相对安全,馆藏文物绝对安全,文物犯罪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总体情况良好,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博物馆建筑抗震能力不强,文物库房、展厅面积较小;二是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三是防护条件落后,馆藏文物安全存在隐患;四是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较低;五是文物合理利用率还不高;六是管理体制及管理网络体系不完善;七是文物保护经费仍然不足;八是专业技术人才欠缺,文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二、“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个必须”,结合我市文物资源,合理布局,优化发展,全面做好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民族过上好生活为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为基础;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坚持“六个必须”促进科学发展为指导,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文物保护“五纳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突出特色、突出重点,着力于抓改革、抓管理、抓创新、抓规划、抓行政执法、抓有效保护、抓合理利用、抓项目编报,积极探索实现文物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不断提高我市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和文物合理利用效率,创新文物大保护大利用的战略思路,推动文物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发展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我市野外文物实现基本安全,馆藏文物绝对安全,国保文物单位增加到8处,省保文物单位增加到15处,县保单位达到798处,重点文物遗址得到维修保护,文物馆藏量极大提升,并使我市彩陶、革命文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建成景泰县博物馆、靖远纪念馆、平川纪念馆,并提升靖远、会宁博物馆展览服务功能,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建成永泰城、五佛寺、法泉寺、北武当、工业遗产等新的宣传教育基地、旅游景区,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有较大提高。   主要任务是: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坚持“六个必须”,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   2.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要做到上有嘴、下有腿,各县区、乡镇都要有人、有钱、有物,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   3.贯彻中央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文物管理规格,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执法地位,落实管理职能。争取多级财政投入资金,以推动各级文物保护投入指标的增长。   4.加强重大文物抢险工作力度,以大遗址保护工程和文物保护工程带动本体保护,确保重点不可移动文物脱离濒危状况,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率达到70%以上。   5.以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深入发掘文物潜在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提升我市文物保护级别档次和管理水平。到“十二五”末,力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00处以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2处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处以上。   6.加强博物馆、纪念馆工作,重点是博物馆库房建设及展览提升,鼓励兴办民间博物馆。力争到“十二五”末,库房保护条件达标,博物馆展览得到有效提升。   7.加强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加强建设工程中文物保护在规划、国土、立项中的前置审批手续,确保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在动土前办理好文物保护审批手续,防止建设工程对文物的破坏。   8.加强文物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吸纳人才,使文博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文博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文物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提高到60%,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比例明显提高。   9.稳步推进全县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实现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信息化。督促各县区建立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水平。   10.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加快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的防火、防盗设施建设,提高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建立并完善田野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实现风险单位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技术防范报警系统工程全部达标,二级风险单位80%以上达标。   1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抓好文物合理利用工作,做大做强文博产业。加强与旅游的结合,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繁荣文物事业。文物合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文物保护工作措施   1.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文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予以登记、公布,并督促各县区核定公布一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情况调查;完成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乡)、名村、名镇的申报管理工作。力争平堡乡等跻入省级历史文化名乡之列。加强地下埋藏文物的管理,健全地下埋藏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和制度,实现地下埋藏文物保护管理程序化和制度化,防止建设工程及文物犯罪行为对文物的破坏。   2.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明确和强化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建立健全文物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文物执法队伍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公安、规划、建设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有效加强对全县文物的综合管理。坚决打击盗掘、走私等文物犯罪活动。文物、公安、法院、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加大防范和打击文物领域犯罪的力度。加强田野文物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以乡镇为主体,组建文物安全小组,实施文物安全问责制。   3.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文物安全保卫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技术防范能力。继续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消防达标工作。健全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设施和避雷设施,确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备完整的消防供水设施和避雷设施。   4.完善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化工作,建立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数据库。以基本信息资料数字为基础,推进考古发掘、大遗址保护、文物安防消防工程及文物保护工程的信息化工作。出版文物专业丛刊。争取出版《白银市文物志》《靖远县文物志》等书籍,进一步增强我市历史文化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非物质文物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市非特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品种繁多,特色鲜明,蕴含着白银人民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像力,体现着白银人民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市文明发展的瑰宝。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我市非遗工作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空前加强。到目前,全市普查非遗项目4个大类16个分类,共416项,其中公布县级105项,市级9项,省级10项,入国家级名录2项,各类传承人达到167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市非遗保护传承面临很大挑战,挖掘、研究、传承和利用也面临难得机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六个必须”的战略决策,从白银的实际出发,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全市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   二、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省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文化厅的统一要求,从传承文脉、弘扬精神、教育人民着眼,从普查、挖掘、保护入手,从传承、利用、宣传着力,逐步增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数量,提高其文化品位,突出地方特点特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和真实历史的传承,为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做贡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现有非遗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非遗名录增加到600个品类,其中争取有20个进入省级名录,10个进入国家级名录;传承人增加到200人,并得到必要的培养和培训;现有非遗名录得到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发挥其应有作用;成立白银市非遗保护中心,兴建1—2处非遗展览馆,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基本健立,保护机制基本完善。   四、重点工作   1.继续深入和扩大我市非遗名录的普查挖掘工作,成立相对稳定的普查队伍,集中1—2年时间,把我市非遗品类家底调查清楚。   2.组织专门力量和邀请专家,对我市非遗品类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和整理,打造我市非遗特点特色品牌。   3.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保护机制,调动和激发传承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4.科学选择和重点扶持一批非遗名录,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发挥教育作用,兴办非遗产业生产加工基地,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逐步建立起一支研究整理,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专业技术队伍,促进非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保证措施   (一)固本强基。落实“四基”建设,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建基地、练基本功,为升级转型,全面推进保护工作创造条件。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建设。   (二)国遗保护。继续做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争取第三批国遗项目我市有项目上榜。组织专家对我市现有的国遗项目保护实效进行调研,给予指导。开展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探索国遗、省遗、市遗项目保护有效途径,积累和创造经验。   (三)省遗保护。部署开展第三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项目申报准备工作。会同举办我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协调会、研讨会,举办相关活动。争取我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专项经费。   (四)队伍培养。争取建立市级非遗保护中心。采取多种措施,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非遗干部队伍。对各县区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情况进行调研,重点推进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工作。   (五)宣传展示。举办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白银系列展示展演活动。以传统表演艺术为重点,举办白银市传统音乐展演、传统舞蹈展演、传统戏剧展演,传统表演艺术绝技绝艺展演,培育和推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精品项目。开展白银市“守护精神家园” 荣誉奖评选;开展白银市非遗宣传报道“三好”评选,继续推动典型宣传和新闻报道。   (六)保护载体。推进各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开展市级非遗产业基地申报与评审工作;开展第三批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申报与评审工作。运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继续培育和推出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引导群众认知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   (七)科研编纂。抓好第二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纂工作。指导各县区继续进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纂出版工作。编纂《走进白银民族民间文化丛书》。抓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招标工作,争取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所实质性突破。举办首届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八)成果转化。争取建立市级非遗数据库,制订市级非遗数字馆建设方案;指导做好各县区非遗分布图编制出版工作。推进全市非遗资料库、数据库、分布图建设,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和有序管理。   (九)编制规划。组织编制“十二五”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拟定十二五期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经费预算。

发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