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深圳实际,编制《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深圳旅游业围绕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以打造“创意深圳、时尚之都”的旅游品牌为重点,抓住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高端化的契机,进一步突出高端旅游优势和潜力,实现了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旅游业成为深圳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民生福利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游客接待规模迅速扩大,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244.80亿元,年接待游客11630万人次,较2010年分别增长98.1%和51%;国际旅游收入49.68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6.2%,稳居全国第四;口岸出入境人数2.39亿人次,较2010年增长20.7%,成为大陆居民赴香港游的集散地。入境过夜游客累计1218.7万人次,多年保持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稳步提升。   (二)旅游市场吸引力不断提升,国际化特征日趋明显。   城市品牌宣传成效显著,推出了“创意深圳,时尚之都”城市宣传主题,打造了“滨海浪漫、主题公园、文化创意、运动休闲、都市风情”五大特色旅游品牌。2016年初,全球100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行榜,深圳排名第7。   (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企业竞争力全国领先。   “十二五”期末,深圳共有旅行社612家(其中出境社103家),规模数量全省第一,“全国百强旅行社”占4家,全省百强旅行社占38家。已建成各类景区景点117处,涵盖主题公园、自然生态、滨海度假、都市风情、购物美食、人文历史等多种类型。国家A级旅游景区共18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9家。华侨城集团入选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前四名。深圳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己完成5万GT及22万GT的码头建设,拥有本土游艇会8家,位列全国首位。产业融合发展初具影响,一批“旅游+文化、旅游+高端制造、旅游+体育”企业成为旅游新热点。   (四)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更加便利。   欢乐海岸城市娱乐目的地项目建成迎客,海上世界成功改造为“城市客厅”旅游综合体,观澜湖旅游休闲度假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部华侨城荣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深圳机场T3航站楼正式启用,深圳机场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政策,厦深铁路等相继通车,高速公路体系日益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场所的国际化信息图形符号进一步完善,具备了海内外旅游者到访的语言环境和出行的便利条件。   (五)旅游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健康有序。   加强市场秩序和旅游质量监管,积极创新管理手段,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管理平台,实施香港游业务签章备案制度,启用旅游团队名单管理系统,赴港澳游电子名单表管理获国家旅游局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深圳被列为旅行社设立由行政许可项目变更为备案登记项目试点。加快简政放权力度,向旅游协会转移了星级酒店评定职能,向各区(新区,下同)旅游主管部门转移了旅行社审批和登记备案职能。   (六)文明旅游与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显著。   深圳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个全国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示范市,市文体旅游局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首批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创新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机场、口岸、火车站、高铁站、欢乐海岸、世界之窗等场所,设立咨询服务中心和中移动1258033旅游专项咨询台,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深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国际新趋势。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旅游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亚太地区成为旅游新亮点,中国入境旅游实现快速复苏,为深圳旅游国际化带来有利条件,也为深圳顺应世界形势变化,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旅游综合竞争力迎来了新机遇。   (二)政策新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部署,需要深圳率先进行落实,积极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亚太经济圈核心城市的重要作用。由于地处多个重要战略腹地,深圳旅游业在发挥着其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城市新发展。   深圳加快转型发展,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深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一是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将为高星级酒店、大型景区、旅游休闲度假场所、城市购物娱乐中心等旅游吸引物的建设带来新机遇,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二是深圳市大力实施“东进战略”,大鹏半岛将进一步加强保护与开发。作为深圳旅游发展不可多得的战略性资源,大鹏半岛是深圳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依托,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大鹏半岛建设成为高水平、高质量的海滨旅游胜地,大鹏半岛将成为深圳旅游业发展和高端旅游项目开发的前沿阵地。三是深圳大空港、宝安滨海文化公园、太子湾邮轮母港等一系列重大旅游项目全面建设及投入运营,将显著提升深圳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带来更多国际客源的进入,对深圳旅游带来积极影响。   (四)旅游新优势。   深圳旅游在滨海资源、气候环境、自贸经济、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强劲的发展优势。深圳是国内一线城市中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最为突出的城市之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将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整个深圳产业的再一次高水平崛起,深圳旅游产业也必将随之得到新一轮大发展。科技创新优势更为突出,科技旅游和智慧旅游不断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有利于打造出一批中国制造的创新智慧旅游产品。人口结构优势更具活力,深圳人口结构年轻、人均收入高,不仅为关联产业如体育运动、娱乐购物、休闲旅游、旅游地产等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旅游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与资本支持。深圳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深圳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深圳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基础支撑。   同时,深圳旅游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城市承载能力严重受限,旅游项目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影响了深圳旅游的发展后劲;旅游产品结构趋于老化,影响了核心产品市场竞争力;旅游与互联网、创意、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影响了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旅游公共服务不足,影响了城市旅游质量。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各项部署要求,围绕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全域旅游为契机,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擎,以“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消费拉动”为指导方针,以打造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为重点,着力探索新模式、打造新名片、树立新标杆、培育新业态、营造新热点,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深圳优势主导产业,推动深圳旅游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全省全国旅游发展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开放创新。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加快构建适应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的开放型新体制和新格局,更好地发挥深圳边境口岸城市优势,强化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全局观念、全国格局、全球视野推进旅游产业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发展,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二)市场主导。坚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激活市场投资主体、经营主体、消费主体,推动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新格局。   (三)惠民共享。注重旅游生活服务功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出更多惠民旅游措施,构建开放、舒适、便捷的旅游观光环境。扩大旅游就业面,保障人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四)统筹协调。尊重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与发展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全面统筹政府、企业、社会资源,推进旅游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强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相互协调,减少规划空白与冲突,奠定项目落地基础。   (五)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绿色旅游开发,构建和谐生态旅游产业链,引领低碳旅游方式,推行旅游业节能减排,着力将深圳打造成为生态友好型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目标   以培育国民经济优势主导产业为总目标,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拓展旅游新空间、培育旅游新动能、提升旅游新格局、壮大旅游新功能,扩大旅游供给,将深圳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亚太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努力实现从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到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优化旅游供给体系,实现供需平衡;优化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入境市场、出境市场三大市场的协调发展;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深圳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0年,争取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1.5亿人次。   四、实施战略   (一)滨海主导战略。充分利用发挥深圳滨海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以滨海为主导和龙头,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布局、要素配套、产品开发和项目落地,落实东进战略,以打造国际著名湾区为目标,带动深圳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全域旅游战略。推动深圳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以空间全景化思路来发展旅游。   (三)国际化战略。以国际理念、标准,打造一流旅游产品、塑造城市品牌,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国际化旅游氛围,全方位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依托深圳海陆空口岸区位优势及自贸区政策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国内外旅游品牌同台竞技、相互辉映新局面。积极开展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合作,发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的作用,提升深圳城市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实施“旅游+”计划,着力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实施旅游消费提升计划,培育旅游新需求。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扩大旅游供给,进一步推进旅游政策、业态、产品、营销、管理和服务创新。   (五)智慧引领战略。依托深圳信息科技产业优势,推动互联网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旅游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构建更具信息经济特色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形成发展新优势。推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各类新技术在旅游服务和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探索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创新智慧旅游、高科技旅游体验区域或主题街区。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深圳旅游智慧型增长。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精心布局,打造五大品牌旅游产品体系   (一)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围绕创建亚太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发展目标,以滨海优先、城海互动和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为指引,着力构建“一带两极多组团”国际滨海旅游发展新格局。   1.“一带”。依托全市近260公里长的海岸线资源、港湾发展条件,打造国际湾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带。主要包括东西两大岸线和五大湾区:   西线:西部100公里都市海岸线(空港湾、前海湾、深圳湾),为滨海都市休闲旅游资源富集带。   东线:东部160公里生态海岸线(大鹏湾、大亚湾),为滨海生态度假旅游资源富集带。   2.“两极”。   蛇口半岛—自贸区邮轮游艇旅游增长极。以区内可停泊世界最大邮轮的22万吨级的蛇口太子湾邮轮码头为依托,结合自贸区建设和深圳城市发展,打造深圳国际都市滨海旅游增长极。   大鹏半岛—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增长极。以大鹏半岛优质滨海资源及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构建多层次滨海旅游度假新格局,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生态为一体的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国际特色户外旅游目的地。   3.多组团。   以滨海特色及核心资源、项目为依托,构建丰富多元、规模集聚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为构建国际湾区提供支撑。   西线:大空港会展商务组团、宝中都市滨海岸线休闲组团、前海商务休闲组团、赤湾国际文化休闲组团、太子湾邮轮母港组团、海上世界都市文化休闲组团、后海都市滨海时尚购物组团。   东线:盐田港湾人文休闲度假组团、梅沙海岸休闲度假组团、下沙国际滨海度假组团、南澳滨海渔农文化组团、西涌国际海洋组团、大亚湾滨海休闲组团、坝光生物谷主题度假组团。   (二)打造五大品牌旅游产品体系。   1.主题乐园。做强做大做优主题公园。支持华侨城集团、华强集团等做大做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盘活存量,探索推进南山区文化主题公园由封闭式景区转向开放式文化街区。依托和利用已有文化景观和发展空间,打造“主题公园群”升级版和城市文化休闲旅游新地标,提升“主题公园之都”的影响力。支持盐田大小梅沙滨海旅游片区、南山青青世界、宝安海上田园-凤凰山片区、光明生态观光旅游区、龙岗中丝园、文博宫、园山风景区和甘坑文化旅游区等转型升级,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支持南山欢乐海岸、蛇口海上世界等都市主题旅游休闲产品开发。   2.都市休闲购物。紧紧围绕深圳建设消费中心和实施消费热点培育工程,重点依托南山欢乐海岸、蛇口海上世界都市娱乐休闲目的地、福田华强北世界电子一条街、罗湖华润万象城-东门休闲老街-罗湖商业城-水贝珠宝国际街区、盐田中英街-壹海城-精茂城-海鲜街、前海蛇口自贸区跨境电商体验区、宝安518创意休闲美食街区、盐田中英街-壹海城-精茂城-海鲜街等城市休闲综合体、特色美食购物街区、免税购物场所,完善旅游功能和服务配套,加强旅游交通及信息服务咨询指引。利用“设计之都”优势,打造“深圳礼物”、“深圳手信”等高品质消费品牌。推动旅游美食购物节庆及商贸展会活动产品开发,构建与深圳国际化都市相适应的“时尚购物”旅游新品牌。   3.山海生态文化度假。重点推进沙鱼涌、高岭村等19个有价值村落的保护性开发。启动西涌片区高端会议度假区的规划研究,推进东西涌国际穿越营地及西涌世界级度假区建设。加快南澳渔港风情小镇、鹏城历史人文小镇、新大-龙岐湾滨海活力小镇、溪涌山海小镇、土洋-官湖民俗文化小镇、坝光银叶小镇等六大特色滨海小镇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鹏婚庆产业链,打造大鹏浪漫滨海婚庆基地。依托七星湾游艇会、浪骑游艇会、航海学校、海上运动基地等平台,建设集展示、交易、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国际游艇帆船基地。构建蓝绿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山海田城”的特色旅游空间格局。   4.生态运动休闲。利用全市绿道和滨海栈道优势,结合乡村田园旅游资源,开展全市范围运动休闲旅游活动。整合观澜湖休闲旅游区、光明拓展培训基地、光明滑草游乐园、国际自行车赛场、龙岗体育中心等重点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体育+文创”等多组合的运动休闲产业发展。   5.国际会议展览。按照世界级滨海湾区的要求和现代化滨海城市新坐标的标准,发挥大空港旅游增长极的推动作用,高质量建设宝安滨海文化公园项目和具有国际水准的空港国际会议会展旅游休闲目的地。   二、抢抓政策机遇,建设国家旅游业改革先行区   (一)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产品与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增强深圳旅游的吸引力与消费拉动力。大力发展以大型旅游度假胜地、文化主题公园、生态旅游景区、大型商业休闲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商务会馆、休闲俱乐部、健康管理俱乐部等为代表的高端旅游产品。引导扶持高端旅游服务供应商包括国际旅游代理商、国内国际酒店连锁管理商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高尔夫旅游、游艇、邮轮、滑翔、潜水、航海、攀岩和在线旅游等新业态。   (二)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落实全域旅游国家标准,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整、开放融合的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力争到2018年,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支持东部地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将大鹏新区列入深圳国家全域旅游试验区。   (三)全面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借助自贸区平台,将太子湾邮轮母港建设成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编制深圳邮轮旅游总体规划,争取实施更加优化简便的邮轮通关、邮轮航线审批和邮轮货物保税、免税退税和邮轮船供物资审批等政策。支持招商局集团以太子湾邮轮母港为支点,参与投资邮轮旅游产业链,开辟以东盟为重点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邮轮旅游线路,形成面向世界、联结港澳、辐射内地的多层次旅游网络,建设深圳标准、中国特色的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四)积极推进深港澳游艇自由行政策。创新深圳游艇管理服务理念,在口岸通关、监管查验、游艇码头设置、深港游艇和驾驶员牌证互认、游艇航行区域及临时口岸等方面推进创新,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率先在前海蛇口片区实现深港澳游艇自由行。推动出台深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办法,形成面向港澳及珠三角的游艇休闲旅游线路网络,培育华南最大的游艇交易及大众消费市场。   (五)争取实施更加便利的口岸通关政策。争取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以及条件成熟的口岸,对外国人实施144小时以上过境免签政策,并逐步实现与珠三角城市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恢复盐田梅沙旅游口岸,研究开通大鹏南澳旅游口岸。   三、落实东进战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推动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品质提升。推进旅游发展与“东进战略”对接,以开发旅游资源带动东部地区发展。支持重大旅游项目优先落户大鹏新区,规划建设“新一代主题公园”,争取引进世界级海洋乐园项目。推动盐田区东部华侨城、坪山新区金龟露营小镇和大鹏新区玫瑰海岸、大鹏所城和民宿等景区及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在东部创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扩大东部旅游资源供给,提升工业旅游内涵。支持中英街商贸旅游区规划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历史观光、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商贸旅游区。   (二)加大东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每年由东部各区轮流主办“5 19中国旅游日”宣传推广活动,联合各区举办盐田黄金海岸旅游节、大鹏户外嘉年华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每年在东部各区各举办一场“约惠一起旅行”惠民旅游主题活动,设计、策划和宣传以山海特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提高东部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悦游深圳大鹏湾”游艇旅游体验和推广活动,设计策划和宣传深圳游艇旅游产品和线路,组织媒体、营销企业体验和推广。   (三)提升东部地区战略地位。依托东部地区区位优势,深化深莞惠旅游合作,推进环大亚湾滨海旅游休闲带建设,加快三市旅游一体化发展进程,进而联通粤东粤北,提升东部城区在深莞惠经济圈(3+2)旅游合作发展格局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发挥深圳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带建设”,打造“山海旅游美城”,拓展深圳旅游发展空间,增强滨海旅游发展后劲,提升东部地区对深圳旅游发展的贡献度,促进东部地区向世界级滨海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发展。   四、培育旅游新增长点,发挥旅游消费拉动作用   (一)突出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引进新旅游重点项目,提升深圳旅游整体竞争力。高水平建设亚太领先的太子湾邮轮母港基地。高起点规划大鹏半岛,支持大鹏新区建设高端主题公园群和文化生态型滨海景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验区和中国国际户外旅游体验目的地。推进公园之城建设,营造公园特色,增强公园公益型文体旅游休闲功能。加快建设若干文化体育休闲、绿道休闲旅游区,新建环深圳湾15公里海滨栈道,选取部分路段规划建设大鹏半岛滨海慢行系统。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休闲健身活动,办好深圳国际马拉松、黄金海岸旅游节、大鹏户外嘉年华、美丽星期天等文体旅游活动。   (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旅游主题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依托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和打造国际创客中心的发展战略,推进“旅游+文化创意”,提升“创意之都”国际影响力。利用深圳生命健康产业优势,推进“旅游+健康管理”,打造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利用教育资源和城市基础建设资源优势,推进“旅游+教育”,打造现代中国特色的研学旅游目的地。利用高科技城市特色和优势,推进“旅游+科技”,打造科技旅游和工业旅游目的地。   (三)推动落实旅游消费促进政策。实施入境旅游奖励政策,大力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入境旅游。加快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逐步由机场口岸扩大至太子湾邮轮母港和各海陆口岸。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推动在自贸区设立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直销中心,增设口岸免税商店,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四)积极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强化依法休假理念,将用人单位执行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情况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探索错锋休假和弹性作息,灵活安排休假。   (五)加大旅游惠民力度。培育旅游惠民品牌,支持旅游企业推出灵活多样的旅游惠民措施,以旅游惠民活动带动城市旅游宣传。全面实施政府定价景区的低票价惠民政策。鼓励引导商业投资类景区对特定群体减免门票、在特定时段对公众减免门票。   五、着力推进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一)加快精品景区建设。推进旅游景区精致化、品质化、集聚式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5A景区2-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2个。开发建设一批文化主题景区、滨海度假景区,加大老景区的改造升级,使全市4A以上景区达到10家以上,新增5个以上大型旅游休闲重点设施,继续保持单个景区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等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优化住宿业产业结构。着力创意建设精品民宿,积极引入国际连锁高端度假酒店项目,培育新型住宿业态。到2020年,形成高端化和多样化并举、结构完善、布局合理、质量优化的住宿接待体系,使全市高星级酒店总量居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水平,其中五星级标准酒店发展到40-45家左右,四星级标准酒店发展到100家左右,年平均住房率不低于63%,酒店业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准看齐,服务质量评价满意度居全国前列。   (三)促进旅行社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深圳传统旅行社转型升级,加快与资本市场融合对接,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到2020年,扶持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行社品牌,开发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力争每年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的深圳旅行社在10家左右,形成   一批龙头企业。   (四)做强深圳特色美食品牌。统一规划管理,积极实施“名师、名菜”工程和“名小食”申遗工程。创新立体营销,推进深圳餐饮企业服务向规模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到2020年,打造10条特色美食街区,培育60家知名粤菜品牌店。   (五)培育旅游商品及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势。引导创意旅游产品转化,鼓励深圳旅游商品制造特色化发展,扶持、培育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发展一批创意旅游商品店。充分利用深圳游艇、高尔夫及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市场优势,引导旅游装备制造企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建成1-2个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培育一批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装备制造企业。   六、强化城市旅游营销,提升深圳旅游国际影响力   (一)实施城市旅游品牌宣传战略。在国内旅游市场,重点宣传以“改革”、“创新”、“精彩”、“时尚”、“自在”、“写意”等为主题的城市形象;在国际旅游市场,重点宣传“The Window of China”的城市形象。充分利用深圳机场新开国际航线契机,加强新开航线旅游宣传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旅游交流,建立完善与友好城市、UNESCO创意城市网络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机制。借助文博会、高交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Routes航线发展大会、深圳时装周以及WTA网球公开赛、“中国杯”帆船赛等重大活动和赛事,宣传深圳旅游形象。创新媒体宣传方式,细分旅游消费市场,增强宣传推介的针对性,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旅游宣传推广网络体系。   (二)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区域旅游品牌。探索设立深圳海外旅游推广中心。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和泛珠三角旅游合作,以高铁、邮轮、国际航线为纽带,深度开发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世界知名湾区旅游目的地,将深圳打造为内地与香港澳门旅游合作桥头堡和深度核心区。   (三)建立城市旅游品牌营销机制。借鉴国外城市营销经验,推行专业化的城市营销策略。以旅游为切入点,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多元协调的城市营销组织网络和机制。开展城市旅游品牌营销规划及设计,统筹利用城市资源,构建科学有效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拓展营销渠道,推进深圳旅游品牌营销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七、营造文明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   (一)加强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结合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打造全国旅游志愿者示范城市。鼓励支持旅游协会等中介组织参与文明旅游创建工作,打造全国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品牌。推动旅游企业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工作,鼓励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士积极参与旅游志愿服务。加强游客文明旅游、文明出行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完善文明旅游制度规范。加强部门合作,扩大文明旅游宣传在旅游行业及口岸、车站、机场、景区等城市公共领域的覆盖面,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效果。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政和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指引、旅游标识系统。加快推进市区与旅游区的交通路网衔接,完善旅游目的地及周边公共交通网络配套。大力发展自行车绿道、旅游接驳专车、观光专用车等公共交通方式,持续完善公交首末站、公共自行车、慢行廊道等交通接驳设施。推进太子湾邮轮母港与深圳机场空港客源互动、交通服务、宣传推广联动。加快推进深圳游艇公共码头的发展规划与岸线规划。争取尽早启动沿海游艇公共码头试点建设。支持东部大鹏、盐田环大鹏湾、大亚湾和西部南山、宝安环珠江口建设公共游艇码头和基地。2020年前,新建1-2座公共游艇码头。支持航空公司增加来往深圳机场国际航线,发展低成本航空、旅游支线航空。   (三)加快“互联网+旅游”建设。按照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的要求,把信息化和标准化贯穿于旅游业务和服务的始终,推进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建设,打造旅游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在深旅游电商做强做大做优。支持招商局集团打造邮轮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东部华侨城创建国家智慧旅游景区,创建一批智慧旅游城区、智慧旅游企业及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深圳景区、酒店、旅行社企业信息系统,实现旅游质量管理与服务智慧化。到2020年,全市旅游景区运营主体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建立和完善旅游大数据采集、分析、使用机制体制,探索建立和发布深圳旅游产业运行指数,完善旅游预警发布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精准化监控管理。   (四)加快城市旅游厕所建设。深入开展旅游厕所行动,全市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40座以上,实现全市旅游景区厕所数量充足、管理有效。进一步加大市政厕所、社会厕所和协议厕所的规划建设力度,扩大城市厕所供给数量,提升市内各类厕所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督促社会机构对加油站、餐厅、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厕所进行星级改造,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舆论监督,将厕所文明行为督查工作列入各区、各单位日常工作,定期曝光脏乱差厕所。   (五)创新旅游咨询服务供给模式。探索采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口岸、机场、车站、码头、旅游城区、旅游景区(点)公园等场所规划建设高品质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旅游咨询服务新模式。   (六)打造旅游质量标准新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标准化战略,研究制订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邮轮、游艇等行业的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建立完善旅游市场准入、经营活动、服务质量等各环节的监管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区创建旅游标准试验区、示范区。   (七)提高依法治旅与安全监管水平。健全旅游市场联合监管协调机制,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力度,重点整治非法经营、虚假宣传、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等行为。建立以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为基础的旅游经营服务信用档案,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示并给予处罚,保障游客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其他境外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监管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联合监管和信息通报机制。加强平安旅游建设,创建“平安景区”。完善景区最大承载量管理,提高景区应急管理水平。加强旅游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安全风险信息提示等旅游信息发布与预警报告制度,提高旅游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章 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建立统筹协调、分工明确、多方参与的全方位组织工作体系。建立全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各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统筹协调全市旅游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全市旅游业重大战略和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二、政策保障   (一)加强旅游用地保障与城市规划衔接。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保障重点旅游项目的用地安排,对投资大、发展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优先安排和落实土地和围填海计划指标。制订实施东部滨海地区水上旅游交通规划,形成东部交通海上通道。   (二)争取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对旅游业的扶持,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市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推动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与深圳旅游产业的深度对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基础建设。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   (三)落实产业政策。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促进深圳旅游转型升级。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争取逐步放开出境旅游资质门槛限制,支持外资旅行社试点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   三、体制保障   (一)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各区根据本规划要求,科学编制“十三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加强旅游规划与市、区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形成相对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完善旅游标准体系。加快在全域旅游、邮轮游艇、主题公园、产业融合、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建设,创建一批深圳标准,争取成为一批国际标准的引领者。   (三)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建立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符合产业发展新趋势、准确反映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公信力。完善旅游统计和旅游综合分析体系,加强旅游与统计部门合作。定期发布旅游统计信息,积极开展热点问题调查,及时为宏观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依据。   四、人才保障   (一)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国际化旅游人才。完善旅游人才引进机制,落实旅游人才引进落户、住房和创业等优惠政策。与国内外知名旅游高校合作举办大学,引进国际旅游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开拓海外培训渠道,提升旅游人才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实施旅游英才计划。加快培养旅游新业态紧缺人才,充分利用高校、职业院校及社会资源,加强旅游业新业态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中青年旅游专家培养,开展旅游创客创业、旅游扶贫、旅游义务培训公益活动。支持在深院校办好旅游专业,加强旅游学科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人才,纳入市级扶持奖励计划。   (三)提升一线旅游人才素质。实施旅游景区人员资格认证培训计划,持续做好景区人才储备培养服务。建立领队导游人员服务库,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   五、生态保障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探索实施全市“景区化”战略,提倡多形态、多特色、多区域、指标化的绿色发展实践。在旅游开发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控制开发强度,尽量保留和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容量,推进旅游企业节能减排,倡导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生态友好型旅游目的地。

发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