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需要,按照“人才优先、高端引领、开拓创新、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以高层次文化人才开发为龙头,以各领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文化人才工作创新为重点,加大优秀文化人才集聚和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上海文化人才发展的总目标是: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创新,使上海成为充满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创作激情、创意思维,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人才高地。   到2015年,上海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万人,其中文化领域副高职称以上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达到7万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百千万”目标,入选国家、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到100名,重点培养资助10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4万名文化人才。   二、加快高层次文化人才开发   高层次文化人才是上海文化人才队伍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是城市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来源,是上海打造文化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必须把高层次文化人才开发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文化人才结构优化,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一)文化名家资助计划   按照国家文化名家工程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领域,推出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体现上海文化发展水平的名家大师,对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给予重点扶持、资助,进一步发挥文化名家示范引领作用。资助扶持100名“上海文化名家”,入选国家文化名家工程人数位居全国前列。   (二)领军人才开发计划   深化组织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举办专业研修,组织考察、采风,资助专著出版、举行作品研讨、举办成果展示,提升文化领军人才创新创作能力、团队组织能力,重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文化领军人才后备队建设计划,每年选拔一批专业成就突出、具有发展潜质的文化人才进入领军人才后备队,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资助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和全程跟踪机制;进一步扩大领军人才开发的工作覆盖面,把新媒体、新业态、基层宣传文化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优秀人才纳入开发范畴。到2015年文化领军人才达到100名,文化领军人才后备队人数达到500名。   (三)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英才,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持续不断地脱颖而出。依托文化骨干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批新人展示平台,不断推出新人新作,通过给项目、配导师、搭平台,形成推动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快速成长的机制;深化实施“上海文化新人”、“粉墨佳年华”等一批新人培养品牌项目,通过组建文化社团、举行沙龙活动、开展专业实践,鼓励青年文化人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一步强化培养工作的后续机制。入选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数达到500名。   (四)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以实施 “上海千人计划”为重点,成立“上海千人计划”文化引进人才评审平台,组建评审专家库,围绕上海文化领域重点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需求,制定和发布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目录,引进一批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为上海文化人才队伍和文化发展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和扶持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建立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基地,突出事业聚才、项目引才;组织开展高层次文化人才海外招聘活动,吸引优秀人才来沪发展;采取咨询、讲学、聘任制、签约制、项目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和智力。吸引和集聚5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   三、加强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各类文化人才是上海文化发展繁荣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要以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各领域文化人才队伍自身特点与发展要求,推进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开发。   (一)党政领导人才队伍   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善于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配备,特别要选好配强一把手;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积极推进包括提名、推荐、考察、讨论、公示等在内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开性;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强干部交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和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制订后备干部队伍培养计划和针对性培养方案,加强动态管理;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监督;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五年内对全系统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系统轮训。   (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理论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对全市4000名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轮训;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推进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基地建设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学术论坛、国情调研,着力扶持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东方青年学社等学术团体作用,开展年度社科新人评选,选拔和培养5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鼓励和资助优秀文化人才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支持国内人才到国际组织、国际性专业团体担任重要职务,不断增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管理专业化水平,完善学术评估机制,提高学术经费使用效率。   (三)新闻宣传人才队伍   以提高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加快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名主持人。深入实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媒体负责人、业务骨干和一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评论员的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实施新一轮的全市外宣干部基本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区县、委办局外宣专职队伍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海外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新闻发言人和外宣媒体专业人才五年海外轮训项目,切实提高各基层部门应对境外媒体采访的实际工作能力;强化互联网编辑全员培训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培训;进一步加强财经类媒体、外语媒体人才的集聚。   (四)出版人才队伍   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出版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社会责任感强、业务精通的出版人才队伍。依托出版名家工程、重大出版工程,培养一批行业认可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名编辑;探索建立出版人工作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优秀策划人、经理人、企业家、营销商;强化出版从业职业资格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关键岗位职业许可管理、重要岗位职业水平评价和特有工种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评价制度;搭建教育实训平台,培养造就适应出版印刷现代化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和扶持数字出版及技术开发、创意策划编辑、国际版权贸易、出版管理与营销等紧缺专业人才,推进一批重点出版基地建设。   (五)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以推进艺术水平和原创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门类齐全、业务精湛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依托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等文艺创作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加大优秀文艺人才扶植和奖励力度,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继续深入推进文艺人才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特殊艺术专业人才保障机制,加大文艺紧缺人才培养力度;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探索驻沪作家、导演工作室等制度,建立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和集聚一批国内外优秀文艺人才。   (六)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人才队伍   以提高政策理论综合素质和实务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能准确把握形势政策、实践经验丰富、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面向群众具有话语引导力和思想感召力的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队伍。制定出台加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着力稳定和发展专职从事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骨干队伍;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五年内分期分批将各区县、委办局、国有大型企业、高校和重点事业单位等四个类别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干部培训一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评选表彰上海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等;探索建立宣传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等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人才库;加强服务平台建设,选送优秀人才参与市级以上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重点课题研究和重要项目建设,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七)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以提升服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以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才、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图情文博人才为重点,加强市、区(县)、街(镇)及村(居)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把从业人员资质作为考核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依据;开展基层文化人才轮训,实施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人才、基层文化专职管理人员、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人才(包括大学生村官、文化志愿者等)专题培训,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实现对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全员轮训。   (八)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以提升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具有战略思维、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加大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岗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开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测评系统,完善具有行业特点的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发现机制;着眼于增强培育文化企业市场主体活力,以文化创意园区、拟上市文化企业的重点领域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组织开展市场营销、资本运作、政策法规等专项培训;完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优秀人才创办文化企业,组织文化企业高管沙龙,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搭建平台、营造环境。   (九)文化产业新兴领域人才队伍   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文化科技人才、文化金融人才、文化贸易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为重点,加强文化产业新兴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三网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一批文化高新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大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广播影视制播技术等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平台、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作用,加大版权交易、产权经纪、融资租赁等文化金融、文化贸易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吸引、孵化文化创意人才作用,在项目资助、财税政策、创业扶持、政策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   四、推进文化人才工作创新   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人才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文化人才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上海要围绕文化人才工作关键环节,推进人才工作创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   (一)培训工作体系化   制定《市委宣传部“十二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把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建立市委宣传部统一领导、系统内各单位、区县宣传部分级实施、各类干部和专业培训机构分工合作的培训工作体系;根据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各支队伍的特点和需求,加快课程开发,优化师资队伍,创新培训手段,推进培训项目的深化实施,健全培训项目体系;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拓展培训渠道,完善运作机制,健全评估系统,完善培训支撑体系,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培训4万名文化人才。   (二)“文教结合”项目化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的部校合作、产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与复旦、华师大、上戏、上音等高校项目合作,加强高校教育基地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专业实训基地工作衔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设立相关专业优秀文化和教育人才“双向挂职”项目,每年集中选派一批文化企事业单位拔尖人才到高校挂职,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学工作,吸引一批优秀高校教师到宣传文化部门、企业集团参与管理、提供咨询,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引导和鼓励有关高校与文化新兴领域优秀文化企业加大合作力度,推动文化创意、数字动漫、互动娱乐等新兴专业建设和项目开发,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新需求的人才。   (三)人才引进系统化   根据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趋势,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为上海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新紧缺人才开发目录,重点引进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实施细则,建立“统一领导、集中受理、专家评审”的文化人才进沪“绿色通道”;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以项目引才、产业聚才、核心人才带动引才等多种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为引进人才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关注引进人才生活服务需求,重视引进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后顾之忧;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促进各类人才融合发展、和谐相处、各展其才、各尽所能的局面。   (四)分类管理制度化   根据各类文化人才队伍特点,健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双通道”晋升制度。健全党政干部、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分类评价机制,建立党政领导群众认可、经营人才市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业内认可的分类评价制度;完善文化人才分类使用机制,以突破行政级别为主的单一晋升途径为重点,通过提供项目平台、设置首席岗位,促进专业人才发展,健全分类使用、激励制度,使各类人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五)人才信息网络化   建立文化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强硬件建设,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人才信息网络;进一步做好现有文化人才信息收集、统计、管理、储存、使用工作;抓紧建设高层次文化人才信息库,对高层次文化人才信息实施全面、准确、实时、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和有关专业机构作用,建立行业人才信息库,为文化人才有序流动、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六)人才服务专业化   结合本市文化行业特点,推进上海市宣传系统人才交流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构建覆盖体制内外、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文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专业水平。完善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深化文化人才认证工作,根据文化发展需求,拓展水平认证项目开发领域,建立文化人才职业能力社会化评价体系;适应文化体制改革需要,为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派遣、政策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五、组织实施   实施本规划是新形势下加强上海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务实求新,努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市委宣传部统一领导,干部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市文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局合作、市区联动的全市文化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明确“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加大分解任务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考核力度,加强督促检查;调动各有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运用全社会力量做好人才工作,共同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   树立人才投资优先理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开发经费逐年增长。设立市文化人才发展资金,确保对本市文化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继续教育、考察调研、承担重大课题、重要演出、创作出版、创意创业项目以及人才奖励等工作的专项投入;在文化发展基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发展专项,扩大基金资助范围;突出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重视对人才工作的投入;运用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和募集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对文化人才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积极创业、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人才发展,有利于各类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宽松环境;加大文化人才工作基础性研究,深入探索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等不同领域文化人才成长发展特有规律,促进文化人才评价、培养、使用、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聚焦重大项目、重要基地建设,拓展创业平台建设,积极为人才创造潜心创作创造的良好工作环境和事业舞台,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加大优秀文化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整合各类宣传资源,有计划、分重点向全社会推出优秀文化人才,不断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提高行政效能,为优化文化人才开发提供政策保障;加大与有关部门、区县协调力度,提供医疗、子女教育等生活便利,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

发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