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和调整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保护社会和生态环境,以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文化产业最终将成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要素。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吉林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满族文明的发祥地,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浓郁的民间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我市特色文化资源,着力突出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对于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体经营运作过程中,关键和核心在于把握“三条主线”:一是把握吉林市历史文化这条主线,展现我市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关东文化中的地位,挖掘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二是把握吉林市地域文化这条主线,重点开发利用“一江三湖”、“四脉奇山”:把松花江打造成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旅游观光休闲带,把松花湖、白山湖、红石湖打造成最佳生态休闲旅游风景区,把北山打造成“三教”文化圣地,把龙潭山打造成古城遗址和龙文化圣地,把小白山打造成满族寻根祭祖圣地,把朱雀山打造成朱雀文化圣地;三是把握吉林市现代文化城市形象这条主线,重点体现在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创新能力上,展现城市功能、容量和形象中的文化价值。充分张扬城市个性,确立我市“龙兴福地、陨石之乡、雾凇名都、京剧故里、魅力江城”的城市文化定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发〔2009〕23号)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多重动力下,吉林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吉林市歌舞团为代表的演艺娱乐业;以吉林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为代表的广播影视业; 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民营文体娱乐业;以《家庭主妇报》和《演讲与口才》等名报名刊为代表的新闻出版业;以松花湖浪木根雕和吉林刀画为代表的艺术品经营业;以游湖踏雪赏雾凇“风情江城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以吉林市群众艺术馆各类艺术培训为代表的艺术培训业;以动漫制作和CMMB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等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文化系统拥有国有演出院团13个,全市有各类民营演出团体、场所30余个,从业人员近千人,每年开展各类演出5000余场;有电影放映、二人转演出、游艺、网吧等娱乐场所13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000人;由文化部门直管的国办展览场所3处;以松花湖浪木根雕、易拉罐工艺品制作及民间剪纸艺术中心为主的民间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达300多家,并形成了从设计、制作到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各系统文化产业收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市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操守、精神风貌,社会的宽容度、亲和度、守信度以及城市品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也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也应该看到,我主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缺乏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科学定位。在外部,吉林市文化产业缺乏区别于全国其它城市的差异化战略,尚未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产业优势。在内部,缺乏对自身资源的充分整理和开发,更急需科学地确定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以便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缺乏良好的布局和产业链效应。在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方面,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比例不合理。规模偏小、总量偏少、层次偏低,缺少一些象征现代城市文化品位的大型设施及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骨干项目。另外,由于缺乏产业链前端的内容原创、科技开发和产业链后端的营销与服务,文化产业的创造活力不够旺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和资源储备;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撑。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渠道单一,总量有限。公共文化人力资源比较贫乏,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考核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尚未形成科学的公共文化绩效考评机制;缺乏系统的产业政策支持。从总体上看,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小,没有精细区分各类重点文化产业并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和扶持。此外,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尚未系统展开。   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充分把握好面临的机遇,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多元化、市场化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空间,形成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作用,为吉林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有力保障,切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2.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3.坚持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开发富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适应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群。   (三)发展动力   1.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转换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宏观管理。   2.创新运行机制。正确区分文化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享受扶持政策,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变;经营性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实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联合、兼并、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4.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完善国有文化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确保国有文化在重要文化领域的控制力、竞争力;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积极支持、鼓励和广泛吸纳非公有资本,并与其它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三、奋斗目标   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改革、整合、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艺术培训、文化博览、休闲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制作、网络服务等10个重点产业;在歌舞演艺、电视剧制作、松花湖浪木根雕、高新技术印刷、艺术品经营、动漫制作等领域,着力培育6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规划6个文化产业基地;以项目为支撑重点打造1个文化产业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时期,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文化旅游业。依托我市“一江三湖”、“四脉奇山”自然生态优势,以建设东北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搞好我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利用。突出对雾凇、白桦、红叶、冰雪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扶持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持续打造以游湖踏雪赏雾凇“风情江城游”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品牌,积极构建城市核心旅游经济圈。   2.演艺娱乐业。以吉林市歌舞团为龙头组建歌舞演艺集团,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编的品牌效应,强化精品创作,不断拓宽演出市场,扩大对外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刘老根大舞台等民营文化企业的品牌效应,积极促进我市演出娱乐市场体系建设。   3.广播影视业。借助吉林市电视剧制作品牌效应,继续以弘扬主旋律、关注现实、服务大众作为电视剧发展的生命线,立足于江城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的融合,构筑我市全新的电视剧产业平台。积极拓宽域外合作渠道,整合区域资源,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建立全国一流的影视创作生产基地。   4.新闻出版业。依托《家庭主妇报》、《演讲与口才》等全国知名报刊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名报名刊。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对现有印刷企业资源重组等方式,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逐步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形成印刷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扩大规模、拓展品种、提升品质、提高效益,采取吸引外资与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出版、印刷、发行等相关行业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   5.艺术培训业。积极整合我市艺术培训资源,针对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积极开设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改变行业发展现状,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科学定位,逐步向“专、精、尖”的特色化方向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基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6.文化博览业。学习借鉴各地文化会展有益经验,积极探索继续举办“艺博会”的方法和思路,组织筹划品牌“艺博会”,通过举办展会和品牌节庆活动,加强吉林市与外界的艺术交流,从而带动吉林市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7.休闲娱乐业。以吉林市文化风景线工程为依托,大力扶持发展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休闲娱乐项目。在完善松花江两岸现有的观光、娱乐、健身、餐饮等休闲娱乐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松花江水上项目,不断提升我市休闲娱乐业的整体水平。   8.艺术品经营业。以打造“中国书法名城”为契机,以松花湖浪木、吉林刀画、易拉罐工艺、民间剪纸、农民画、布贴画等民间工艺特色品牌为主打项目,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拓展经营领域,扩大经营规模,激活生产要素,使我市特色艺术精品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9.动漫制作业。借助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依靠文化人才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新技术,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文化资源展示方式、创新文化信息传播手段、创新文化服务载体。大力扶持动漫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这一新兴文化业态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重点推出一批具有江城地域特色、凝聚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情感的动漫精品。   10.网络服务业。以江城日报社为依托,建立吉林市新闻门户网站。同时,积极推进信息数据库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的建设工程,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网状布局、惠及广大群众的社区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使群众能够通过网络快速、便捷地获取健康丰富的信息资讯,力争在2至3年内打造出服务于全民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平台-“数字吉林”.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根据目前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的投资能力和社会力量对经营性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潜力,要优先安排事关吉林市发展全局的项目;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项目;优先安排能够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项目。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制作、艺术培训等产业项目。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结合我市自身实际,在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上,在歌舞演艺、电视剧制作、松花湖浪木根雕、高新技术印刷、艺术品经营、动漫制作等领域,着力培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力争在2010年组建市歌舞演艺企业集团和市电视剧制作企业集团;2011年组建市松花湖浪木根雕企业集团和市动漫制作企业集团;2012年组建市艺术品经营企业集团;2013年组建高新技术印刷企业集团。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条件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我市实际,以项目为支撑重点打造吉林?香港世界童话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印刷包装文化产业园区和户外运动装备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各县(市)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规划建设永吉县地方戏产业基地、磐石市书法美术创作产业基地、桦甸市农民画创作和影视拍摄产业基地、蛟河市农村题材影视剧拍摄和文化旅游产业基地、舒兰市文艺创作和休闲娱乐产业基地、北大湖体育休闲产业基地。   (五)壮大新兴文化业态   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新兴业态,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提高印刷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加强数字、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积极构建以吉林市歌舞团为龙头的演艺市场网络,以新华书店为龙头的大文化产品营销物流网络,以江城日报社为龙头的报刊发行网络和以广电网络集团为龙头的数字电视传输网络。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组织,推进出版物、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影院线和文化娱乐演出的连锁经营。重视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扶持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和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文化要素市场,重点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和版权交易市场,发展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七)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扶持、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尽快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扶持和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项目。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产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投资公司,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向文化产业倾斜,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发展。   五、保障措施   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文化产业发展,像谋划经济建设项目一样谋划文化产业项目,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吉林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和督促检查工作力度,确保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适时出台《吉林市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土地、财税、投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对文化产业重点企业进行挂牌保护,行政审批手续从简、从优、从快,尽量减轻企业各种负担,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资金保障   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以政府名义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产业项目,对重点文化企业和优势项目采取贷款贴息和专项补助等方式,扶持其做大做强。同时,积极促进银行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   (四)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发展关键靠人才,特别是策划、创意和经营人才,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引进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宣传推介人才,建立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开发中介机构;建立重点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信息系统和服务体系;建立各类文化产业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要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建立良好机制,让文化产业人才安心创业、热心创业、全心创业。   (五)服务保障   发展和完善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为文化单位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的文化中介品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开办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在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沟通和服务功能。加强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发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