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州文化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一)主要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新推进。建成兴义市等8个县市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建成兴义市等8个县市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917个文化共享工程村级点。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25个。(2)农家书屋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州已建成农家书屋1097个,数据图书室50个。(3)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提高。132个乡镇(街道办)、1097个行政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广播覆盖人口311.11万人,覆盖率95.39%,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07.43万人,覆盖率94.26%。   2.文艺创作精品力作取得新提升。(1)精品力作取得新提升。《盘江鼓乐》、《山舞水歌》在全省第三届、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分获金奖、二等奖。选送绘画、书法作品35幅参加全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比赛,获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2)影视作品水平得到新突破。制作了一批展示贵州特色、展现黔西南州风貌电视剧、电影《绝地逢生》、《云下的日子》、《绝不言弃》、《雄关漫道》等。(3)艺术创作取得新跨越。出版了《圣地贞丰》、《青年何应钦》等二十多部文学作品集;剧本《查郎白妹的传说》刊载于《剧本》,布依八音“胡喜与南祥”参加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曲艺大赛,荣获银奖,布依八音《总书记和我们过大年》参加第九届贵州杜鹃曲艺节,荣获曲艺节三等奖,曲艺节目《好风光》参加贵州省第十届杜鹃曲艺节,荣获三等奖。   3.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积极开展“阿妹戚托”舞蹈大赛,布依族新创歌曲大赛等活动。(2)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平台,组织开展望谟布依族“三月三”、贞丰布依族“六月六”、兴仁苗族“八月八”等群众文化活动。(3)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任务完成较好,全州五年年均超额完成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任务。   4.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1)文物普查全面推进。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地调查文物点1201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767处,复查文物点464处,田野调查覆盖率100%。(2)加强文物保护。争取文物保护经费近500万元,完成崧岿寺修复二期工程、袁祖铭故居抢修工程、兴义府试院植桂轩等10个维修工程。(3)开展普查工作。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目3000余个。(4)积极申报项目。筛选出49项被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州级保护名录;30项34处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名录,8项9处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加大保护力度。全州已有8项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保护名录54个,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组织申报我州州级名录保护传承人59人,其中52人被州政府公布为州传承人,申报省级传承人52人。   5.对外交流活动全面展开。(1)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演出。应邀到广东、深圳、湖北等地参加文化旅游节等交流活动;布依族《八音坐唱》应邀参加CCTV-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大赛展演;布依族民歌《穿上阿妈的绣花衣》应邀参加北京“奥运会”期间演出。(2)组团代表中国参加韩国第22届国际旅游节演出和西班牙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黔西南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魅力。   6.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1)大胆探索,拓宽路子。成立了飞哆飞演艺公司,把《查郎与白妹》和《飞哆飞——天上飞来的花》2个文化产业项目向省文产办申报参加博览会招商活动。(2)收集项目,打牢基础。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目前已收集22个项目进入我州文化产业项目库。(3)主抓产业,壮大产业。主要抓了“五业一产品”。即:文艺演出业、文艺培训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和文化旅游产品。文艺演出业——扶持成立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全州共有演出团体7家。文艺培训业——积极开展少年儿童文艺培训工作,全州共发展社会少年儿童文艺培训130余家,培训了一大批的舞蹈、声乐、器乐等艺术人才。文化娱乐业——积极发展娱乐业,全州有“网吧”122户,网吧电脑终端12000余台,“电玩”58家,各种机型游戏机2093台,“网吧”、“电玩”从业人员1510余人,上缴税费2000余万元;歌舞娱乐场所150家、营业性演出团体6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上缴税费3100余万元。文化旅游业——一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正逐步成为我州旅游业的重要品牌,如晴隆二十四道拐、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龙博物馆、何应软故居、兴义刘氏庄园、安龙十八先生墓等。新闻出版业——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全州现有印刷企业36家、复打印146家、音像店120家、出版物发行95家、新闻出版市场从业人员1355人,上缴税费660余万元。文化旅游产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如多彩文化旅游公司等)扩大产品生产,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文化产业,多层次、多渠道开发文化产品。   7.文化体制改革稳妥进行。(1)确定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2类作为改革单位。(2)指导州歌舞团、州图书馆、州博物馆、州艺研所制定改革方案上报文产办。(3)配合完成了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的组建,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4)成立了贵州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黔西南州分公司、黔西南州广播电视网络信息传输中心、黔西南金腾广播传媒有线公司、黔西南州新视线电视文化传媒有线公司。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基本经验是:   ——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政治修养、理论水平、管理水平,为推动文化工作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保证。   ——始终把发展和繁荣作为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黔西南州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科学规划,抓好落实,推动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始终把维护文化公平正义作为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能,深入贯彻和落实执政为民理念,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始终把培育民族文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始终把创造作为文化工作的追求目标,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奋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差距。   2.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   3.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不够丰富。   4.文化人才队伍人员老化。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较好。   1.外部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党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为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内部环境。黔西南州历史悠久,各民族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夜郎文化。出土实物主要有汉代铜车马、抚琴俑等国家一级文物。明清文化。主要有安龙明皇宫、明“十八先生墓”、兴义府试院。民国文化。主要有何应钦故居、晴隆二十四道拐等。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有布依族八音座唱、高台舞狮灯、铜鼓十二调、“三月三”、布依戏等,苗族板凳舞、苗族刺绣等,彝族舞蹈阿妹戚托等。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发展文化工作提供了资源。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准确判断文化建设事业的未来大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作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   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原则。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建设大局,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州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促进的原则。不断更新文化工作理念,深化对文化发展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加强对新形势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着力解决阻碍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培养大局观念,进一步发掘、整合黔西南州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吸收、借鉴各民族的文明成果,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效益、出人才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原则。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丰厚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要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加大投入,促进地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为实现“强州”战略向“富民”战略的转变奠定素质基础、提供精神动力。   (四)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新闻出版、民族文化和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到2015年,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技术监控的文化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文化市场格局,农村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建设快速发展,黔西南州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项目库。建立黔西南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库,为争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做准备。   加强州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建黔西南州群众艺术馆、黔西南州博物馆、黔西南州图书馆、黔西南州布依族专题博物馆、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剧院,新建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黔西南州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和贵州婚俗博物馆。   加强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改扩建8县市图书馆;维修改造兴仁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望谟县、册亨县文化馆;新建兴义市、安龙县文化馆;新建8个县市文化休闲娱乐广场;新建8县市博物馆;新建8县市非遗展示中心;改扩建顶效贵州龙博物馆,新建顶效国家级非遗名录《查白歌节》传承基地;新建兴仁县交乐汉墓遗址专题博物馆、兴仁县鲤鱼坝苗族风情展示中心,晴隆二十四道拐“二战”专题遗址博物馆,普安县铜鼓山遗址专题博物馆。   加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建134个乡镇(街道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新建134个乡镇(街道办)文化休闲娱乐广场。   加强村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建1097个村级文化室、240个社区文化室;新建1097个村级文化休闲广场、240个社区文化休闲娱乐广场;做好农家书屋的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书屋用书的配送和交流渠道;开展“科技示范户”、“读书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发挥农家书屋作用,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撑;积极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   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村村通”长效机制和乡镇调频广播建设,抓好建设后的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全州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十二五”期末,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认真做好电影发行、放映、技术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全州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现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目标。   建立广播影视传播体系项目库。(1)应急广播系统项目。①广播有效覆盖系统工程:含调频广播发送系统建设、城市调频广播接收系统建设、黔西南州农村调频(应急)广播网建设。②安全播出综合控制系统。③安全播出备用制播系统:含两套广播的备播系统建设和广播直播车建设。(2)电视台高标清兼容制播系统项目。①土建工程:含1000平方米多功能演播室1个、200平方米演播室1个,100平方米演播室3个。②摄录、灯光、音响系统建设。③播控系统建设。④媒资系统建设。⑤转播车建设。(3)网络电视台项目。①硬件平台建设:含 HiTV编码直播服务系统、HiTV网络视频应用服务系统、网站综合应用服务系统、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基础网络服务系统。②软件平台建设:含黔西南网络电视台内设节目生产中心、网络管理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部门。(4)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无线覆盖基础设施改造项目。①大老子山发射台。②将台营发射台。③发射机维修备用器材(二台站)。④测试仪器。⑤铁塔维修。⑥保养。⑦交通工具。(5)兴义市城镇数字影院项目。①利用兴义市电影院的放映场所改造装修5个数字放映厅,建设一个集休闲、服务、售票为一体的休闲厅。②利用桔山新城区广场的会展中心部分设施改造装修6个数字放映厅,建设一个集休闲、服务、售票为一体的休闲厅。(6)州移动多媒体(CMMB)广播影视项目:利用大老子山、将台营无线覆盖发射机房建设两个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发射机站,以及多个城镇补点机站,使手机和其它手持终端、车载终端用户实现电视广播、声音广播、电子业务指南、紧急广播、数据广播、条件接收地方资讯服务等多种业务功能。(7)州盘江电影文化城建设项目。①数字电影放映厅四个(其中3D电影厅一个)。②科技文化网络园、音乐茶座厅、健身健美厅、中老年娱乐室各一个。③商贸门面、经营大厅。④地下停车场一个。⑤业务用房、商住楼等。(8)州民语译制中心建设项目。制作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分送黔西南人民广播电台、黔西南电视台等广播电视台播出。   加快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为目标,以丰富馆藏、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档意识;加快县市综合档案馆建设,确保8县市新建档案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每年完成馆藏2万幅重要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加快建立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对州、县市直机关电子文件进行统一备份和集中保管,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加大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力度,“十二五”期间完成档案馆藏重点珍贵档案3万卷抢救工作;编辑出版《黔西南州档案志》。   2.着力实施精品工程。创新艺术生产机制。积极推行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区联合创作等运行模式,激发艺术生产活力和创造力。组织专家对全州文艺精品创作重点项目进行评审,对具有民族、区域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作品、民间艺术的生产和传播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健全荣誉制度和激励机制,从各方面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事创作生产提供良好条件。   建立艺术创作基地。建立艺术创作基地,不断提高文学艺术创作与生产水平,打造一批具有一定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指导排演一批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推出有特色有影响、符合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主题晚会2-3台。   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在巩固原有的国家级、省级文化先进县(市)的基础上,争取再创1—2个国家级、省级文化先进县。   打造影视精品。制作一批展示黔西南州特色、展现黔西南州民族风貌的电视剧、广播剧、电影、广播电视专题节目和综艺节目。   繁荣新闻出版事业。鼓励扶持出版单位充分利用全州丰富的出版资源,挖掘自然、人文、民族旅游文化,进一步繁荣全州新闻出版事业。支持版权行业协会、版权中介组织的发展,支持重大版权交易活动,   发挥农家书屋作用。采取开展“农家书屋知识竞赛”、评选“科技示范户”、“文明家庭”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积极将贵州数字图书馆引入“农家书屋”,扩展图书阅读的数量和范围。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民族文化进校园、举办民族汇演等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节日习俗、民族服饰、民族文学和民族古籍、民族文艺活动、民族工艺等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专业与群文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经常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群众踊跃参与的公益性机关、农村、学校、社区、军营、企业、家庭群众文化活动;关注和保障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加强培养公益文化事业的急需人才。认真研究解决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专业人员青黄不接、人员偏少的现实状况,有选择地吸纳专业艺术院校学生进入“两馆”,实现吐故纳新。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1)建立文物保护机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库藏文物、民族村寨保护,都是以国家保护为主,各级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2)实现库藏文物的现代管理。从文物的库藏到文物的展览、流通、复(仿)制、出版和文物维修工程、文物影视拍摄、文物旅游利用等方面抓好库藏文物的管理工作。(3)实施黔西南州58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工程。(4)加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管理工作,努力提升展陈水平和服务质量。(5)完成文物保护项目文本。完成晴隆“二十四道拐”、兴仁县交乐汉墓群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完成申报安龙兴义府试院、贞丰文昌宫、兴义刘氏庄园、贞丰小屯龙井白棉造纸作坊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项目4个;完成省级保护项目3-5个;新建安龙县博物馆、贵州婚俗博物馆;新建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综合性文管所。(6)加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积极筹措经费,完成3-5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7)编辑出版《黔西南州文物藏品画册》。(8)编辑出版《黔西南州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关资料。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2)开发传统工艺项目。对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土法造纸、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纺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进行全面开放,保护传统工艺。(3)建立传习所。新建8个国家级、4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重点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册亨县《布依戏》、贞丰县小屯乡龙井村《白棉纸制作技艺》、兴义市顶效开发区布依族《查白歌节》、兴义市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兴义市布依族《八音坐唱》、兴义市、贞丰县布依族《勒尤》、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8个项目的保护。(4)新建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5)建立以贞丰、册亨、望谟三县为核心,辐射其他县市的黔西南州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6)加强对晴隆县、兴仁县《阿妹戚托》、望谟县《麻山绝技》、贞丰县《窑上古法制陶工艺》、安龙县《皮纸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7)建设州、县市、乡镇、行政村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8)完成以册亨县、望谟县、贞丰县、安龙县为核心,辐射全州的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9)大力推进“苗族服饰”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并推出1-2处名录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10)组织编撰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11)积极开展民族民间艺术作品登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保护工作。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贯穿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第三方知识产权主体中心及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促进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中的实施和运用。   建立文化产品著名商标特殊保护制度,以保护文化产品著名商标。设立专门的专利申请渠道,对文化知识产权提供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犯文化知识产权的行为。   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作品的自愿登记工作。   5.加强对外宣传与对外文化交流。办好民族节庆活动,提高黔西南州知名度;开拓对外演出市场,积极争取对外访问演出和商业演出,拓宽文化交流面。   更新宣传手段,增强传播力度,扩大覆盖面。充分利用电子多媒体传播软件和电子文化产品的传媒形式,积极制作电子产品,建立全州文化信息库;通过信息网络逐步把我州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建立黔西南州文化艺术保护与教育创新基地。选择有较高文化艺术保护与文化遗产研究能力的单位,以及较强文化艺术品创作、设计能力的单位,授予“文化艺术保护与教育创新基地”的称号。鼓励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地与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共同申报文化艺术保护与教育创新基地。   建立黔西南州文化产业化基地。选择有一定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孵化能力,以及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授予“文化产业化基地”称号。借鉴外地产业育成和创业服务经验,建立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创业辅导机制,发展文化企业创业服务网络。借助文化产业化基地的平台,凝聚人才、资本、市场、信息、智力、技术、政策等关键性资源,加速文化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   建立黔西南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选择实力、规模、绩效俱佳,外向发展能力强和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组织,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形成文化机构的链状集中和块状聚集,带动一批文化机构迅速走向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提高特色领域的整体实力。   建立黔西南州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确定一批有文化产业战略与政策研究基础的机构,发挥其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政策及产业宏观发展问题研究的主体地位,凝聚一批软科学专家。跟踪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逐步提升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水平。   2.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建立文艺演出业产业园区。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的文艺演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扶持成立兴义万峰艺术团、安龙黔剧团、贞丰紫金艺术团、册亨“幸福亨通”艺术团等演出团体。   建立文艺培训业产业园区。以兴义市为重点,建设覆盖八县市所在地为基地的文艺培训业产业园区,大力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提高艺术人才整体水平和综合表现能力。   建立文化娱乐产业园区。提升娱乐生活方式,推进传统娱乐行业实现个性化发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在线互动等新兴娱乐行业,培育娱乐品牌,增强行业竞争力,做大产业规模。   建立文化旅游业产业园区。依托兴义市万峰林、马岭峡谷,安龙县的明皇宫、招堤、十八先生墓,贞丰县双乳峰、北盘江峡谷等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建设文化旅游业产业园区,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建立文化旅游产品加工业园区。发展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工艺品、民间民俗艺术品、文物高级复仿制艺术品,积极推动工艺美术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生产的艺术指导和市场推广,鼓励艺术与设计类院校与工艺品生产制造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基地,建立文化产品合作创新机制。   建立印刷业产业园区。建立印刷业工业园区,以印刷复制包装制品生产为核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为主线,物流配送为基础,设计、新媒体开发、科研、人才培养、产品检验、物资供应为支撑,形成“产业配套合理、专业分工清晰、集群效益明显、功能配备完整、资源共享充分”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实施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数字印刷,抢抓酒类、茶叶、药业、旅游商品、广告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最大程度满足全州包装装潢、宣传品等印刷需要。延伸产业链,发展美术装帧、广告、制版、包装装潢创意设计,大力向上游延伸产业链。   (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发展文化旅游业。(1)规划精品线路,观赏民族文化。线路主要有:兴义-安龙-贞丰-兴义线路,兴义-安龙-贞丰-兴仁-兴义,兴义-顶效-安龙-晴隆-兴义,兴义-贞丰-兴义。(2)充分依托举办望谟“三月三”、贞丰县“六月六”、顶效“查白歌节”、兴仁县“八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推出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节庆产品。(3)依托望谟卡法、王海平故居、红军兵工厂、红军创强小学,贞丰白层渡口红军标语、册亨坡妹红军烈士墓等红色旅游资源,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4)依托兴仁交乐汉墓群,晴隆24道拐,顶效贵州龙化石群、猫猫洞遗址,普安铜鼓山遗址、崧岿寺,安龙十八先生墓、招堤、兴义府试院、袁祖铭故居,兴义刘氏庄园、何应钦故居、万屯汉墓群、鲁屯石牌坊、西南屏障石刻,贞丰马二元帅府、花江铁索桥,兴仁三家寨道堂等历史文物,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5)依托册亨县、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文化核心区,建立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布依文化旅游业;依托兴仁县屯脚镇鲤鱼坝苗族文化,建立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6)依托南北盘江梯级电站建成后形成的绮丽山水风光,以及两岸厚重的历史文化,发展南北盘江山水历史文化旅游业。(7)充分利用我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新建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休闲度假村,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业。   2.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1)建立民族文化商品一条街,依托布依族、苗族传统手工技艺,扶持、发展布依族、苗族服饰、领带、马甲、背包等特色产品加工业;依托布依族、苗族传统手工技艺,扶持龙溪砚、紫袍玉带、通草堆画、布依族苗族银饰品民族工艺品加工业。(2)建立盘江奇石一条街,依托丰富多彩的盘江奇石,扶持、发展盘江奇石文化产业。(3)建立地方民优小吃一条街,依托刘家羊肉、舒记杠子面、邹家鸡肉汤圆、贞丰油糯米饭、贞丰粽子、安龙凉剪粉等地方民优小吃,扶持、发展地方民优小吃业。(4)建立盆景花卉一条街,依托黔西南州丰富的盆景花卉资源,发展盆景花卉业。   3.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文化培训业、文艺娱乐业。(1)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依托“飞哆飞”演出公司、兴义万峰林艺术团、贞丰紫金艺术团、安龙黔剧团、册亨县“幸福亨通”艺术团、兴义光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兴义南龙古寨、册亨乃言布依戏队、兴仁屯脚布依铜鼓队等民族民间艺术团体,整合布依古乐八音、削肖贯、布依戏、板凳舞、苗族绝技、阿妹戚托等民间歌舞曲艺,发展文艺演出业。(2)大力发展演出培训业。依托社会培训机构,指导开展老年、青少年书画、歌舞等培训,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乐、青少年全面发展。(3)大力发展文艺娱乐业。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不断增加歌舞厅、夜总会、游艺、休闲公园、健身房等娱乐场所,积极发展文艺娱乐业。   4.着力打造文化品牌。(1)打造历史文化游、艺术文化游、民间民俗游、民族文化游四大文化旅游品牌。(2)打造以普安县铜鼓山遗址为龙头的“历史文化游”的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3)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为龙头的“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体验游”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以乡村民俗和布依族、苗族村寨示范点为基础的“民俗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精品文化游线路,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辐射力。   5.大力发展发行产业。(1)大力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2)积极开拓农村出版物市场,以音像制品、科普读物、农业技术读物的出版发行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各类出版物。(3)重点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大力推动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发展。(4)积极创新纸介质读物形式,打破出版载体界限,在多个出版平台上对出版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将实现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产品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5)大力扶持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为载体的电子纸条、阅读器、动漫、手机报、网络游戏等数字产品的开发、制作和出版。   6.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1)大力发展新闻出版流通、物流产业,鼓励、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出版物连锁经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连锁企业。(2)大力支持各种所有制发行网点的建设,大力推动出版物发行选购点向民族地区和农村市场延伸。(3)挖掘全州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出版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出版《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扩大新华书店系统书刊容量,为全州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4)推行按需出版印刷,以黔西南日报社印刷厂为主体,联合数字印刷企业组建数字印刷中心,依托日益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借助互联网开展按需印书,降低库存成本、使内容资源达到最大化,在发行环节创造出新的赢利点,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5)打造新闻网站品牌,推动资源配置向重点新闻网站倾斜。打造中国金州黔西南人民政府网、中国金州行、金州新闻、中国网络电视台黔西南专区、兴义之窗、金州在线、亮点黔西南等重点网站品牌。   7.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1)打造以兴义为中心、9个县(市、区)的长途广电光缆干线传输系统,连接各级县城的有线电视城域网,搭建宽带数据城域网,形成宽带、大容量、双向信息平台,实现有线电视网向条件成熟的乡镇和农户聚集较多的村寨延伸。(2)完成县以上网络双向改造,实现全网有线电视数字化。(3)加快州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和州电视台技术设备设施数字化及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全州广电网络IT战略规划,建成以州级为中心的全州广播电视节目业务交互平台,实现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数字化率达到95%。(5)整合全州电影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促进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组建全州电影发行院线,进入城市电影发行市场,扩大院线发行放映的地域和人口覆盖面。(6)利用数字电视的新技术,通过与权威教育机构合作,整合各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制作具有前瞻性、权威性、指导性的教学视频内容,让全州学生共享优秀教育成果。   8.大力发展文化宣传产业。(1)通过定期举办“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查白歌节”、“八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扩大影响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2)采取市场化运作,引进合作单位等形式,制作黔西南州风土人情纪录片影像制品,形成宣传推介黔西南州风光的影像制品制作产业链。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培养人才机制。   1.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机制。积极争取建立黔西南州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行政管理、社会文化、文化艺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等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多渠道培养人才机制。与中国传媒大学函授教育、中国传媒大学远程教育等合作,形成多路并举的综合办学格局,为黔西南州文化事业、广播影视事业、新闻出版业提供人才保证。   3.建立人才数据库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艺术、干部影视、新闻出版、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档案管理等人才数据库,保持对各类人才队伍的动态管理。   4.建立健全人才激励表彰机制。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文化交流机制。   1.建立文化交流协调新机制。创新政府部门之间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协调机制,秉承“官民并举、以民促官”的工作方针,打破部门管理隔阂,共建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信息服务和管理协调机制。围绕全州文化主导产业,推动文艺演出、美术交流、文化展览、民族工艺品以及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输出,形成以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全州文化走向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2.建立文化交流方式新机制。培育面向州内外市场的文化企业主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不断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传播方式,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活动。有系统、有计划地打造全州文化交流“走出去”的平台,扶持和指导文化精品进入省外主流市场,推介各地方演出团组参加省内外艺术节、音乐节、少儿艺术节及访问、参观、交流活动,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门类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建立完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料库。   (三)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着眼于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运行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确保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   2.建立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机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内部活力,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进投入方式,加大对文、博、图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以项目投入为手段,采用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等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和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3.建立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机制。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稳妥推进印刷发行、文化演艺、影视制作、电影放映和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探索多种模式,扎实推进一般文艺院团的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资体制。允许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文化产业单位中兼任法人。   4.建立出版行业改革机制。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积极促进跨地区、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进步。完成党报党刊经营与宣传两分开,按照中央、省、州统一部署,按时完成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任务。   (四)建立财政保障机制。   1.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区别不同性质文化单位,实行不同投资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级财政要继续给予经费保证,并加大投入力度,以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发展;对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各级财政区别情况给予财政补贴;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各级财政可逐步减少到最后停止投入。   2.建立配套政策机制。在民族事业费中拨出专款发展自治州民族文化事业,特别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从城市维护费中拨出专款保护历史文化名镇、民族文化村(寨)以及城市中相对能形成旅游热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使全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受到有效保护。   3.建立改革投入方式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国家投入为主,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社会投入为主,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等多形式的筹集资金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建立法制保障机制。   1.建立依法行政机制。认真执行全国人大、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法规,同时推进自治州地方性文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2.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主体,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执法干部队伍。   3.建立文化法制机构。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配备专职或兼职法制工作人员,加强普法宣传,特别是公民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宣传。   (六)建立投资融资机制。   1.建立投资融资优惠政策。实现鼓励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2.建立文化产业创业基金机制。文化产业创业,除享受融资优惠政策外,可获得创业资金对注册资金、发展资金的支持,鼓励文化人才积极创业。   3.实行招商引资鼓励政策。按照“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对发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贡献大的单位、个人予以奖励。   4.建立税费优惠政策机制。扶持重点项目,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在用地、用电、用水、建设项目收费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以此加大融资力度。

发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