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为指导,根据《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筑府发[2010]36号)和《贵州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基本思路》(省文化厅)等文件编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未来五年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事业,涵盖社会文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群众体育、档案和地方志的公益性服务领域。   一、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   基本建立了以市、区(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活动设施网络。   全面完成了2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任务,农村电视入户率达到95%,广播覆盖率提高到100%,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   原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和贵阳电视台合并组建了贵阳广播电视台,通过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采、编、播各环节的数字化。   逐步建设了市、区(市、县)体育基础设施,农村、社区运动场地及健身设施明显改善。   2、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顺利推进,“十一五”前4年共举办送文艺下乡活动等千余场,电影下乡7万余场,向乡镇综合文化站(科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赠书10余万册。   市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美术馆实行免费开放,多样性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活动提升了市民文化生活品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超过40%的全国平均水平,全民健身意识大大增强。   3、文化遗产工作成果可喜   “十一五”前4年,全市共公布了18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4处国保单位以及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市10个县级行政区域全部启动了实地文物调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61处,其中新发现643处。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有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文物部门直接管理开放、宗教部门管理开放、园林部门管理开放,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达德学校旧址陈列馆、镇山生态博物馆、贵州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市文物局所属两城区开放文物保护单位举办了基本陈列展览8个、临时性展览15个。   4、文化艺术作品更加丰富   文艺作品佳作不断,现代京剧《布依女人》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提名奖、第五届中国京剧节现代戏二等奖,双人舞《猎恋》、男子群舞《苗岭雄鸡》分别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表演金奖、最佳音乐奖和作品银奖,少儿舞蹈《花满坡》、《山谣》、音乐剧《彩蝶纷飞》获得文化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作品类奖,广播连续剧《虎啸玄天洞》获中国广播剧专家奖金奖,歌词《侗乡》获中国音协全国2008歌词歌曲新作“晨钟奖”,多首歌曲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获奖,贵阳市歌舞剧院和贵州省歌舞团联合组成的多彩贵州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爽爽的贵阳》交响音乐会。   5、文化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水平提高,影响扩大;文化、新闻出版和广电市场监管稳步推进;以文艺院团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6、档案和地方志事业稳步推进   档案资源结构得到改善,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实现集中管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逐步开展,社区建档率达97.6%,企业、重点项目档案工作逐步规范;档案保护、数字化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完成计划任务;查阅利用服务不断改善,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占应开放档案数的81%。全市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贵阳年鉴》每年按时出版。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文化事业大发展宏观形势的引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党和政府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支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创新型社会发展出发,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更加重视文化投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引导力度日益加大;以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为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空前加强。全国和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大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发展达到新阶段的支撑。我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大幅上升,经济规模和公共财政实力都达到新水平,具备支撑更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条件。   市民文化需求新增长的推动。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超过4000美元,居民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文化、娱乐消费将较快上升,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将产生更高的期待。   2、挑战和不利因素   基础薄弱,与全国同类城市的差距在拉大。我市文化事业近年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各级党政部门对文化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在财政投入、人才队伍、设施设备、文化服务能力上与全国同类城市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继续拉大。   城市高速扩张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我市正处于城市高速扩张期,建成区面积、居民数和流动人口数都在快速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机构设置、文化服务提供、文化市场管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矛盾,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投入不足是瓶颈。我市文化事业经费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未能与公共财力的增长同步,与需求相比仍然严重不足,经费更多用于保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日常工作,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创作、文化服务由于经费短缺困难重重。   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新的机制尚未健全。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正处于旧体制的变革和新体制的调适中,改革成本正在增加,制度能量未得到有效释放。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化手段运用不充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尚不明显等等。   各类文化人才匮乏。各类专业文化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编制体制保障有待加强,尚未建立激励人才成长和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人才匮乏造成艺术创作后继乏力,文化精品不多。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和发展多民族文化,努力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发展。   2、基本原则   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寻求文化事业发展动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真正履行好服务、指导、协调和监管职责;文化事业单位搞好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活力;转企改制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合格市场主体。   在城市高速扩张下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同步跟进。不造文化沙漠,不留文化死角,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低收入居民和农民工等困难群众,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要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改变重建轻管,重管轻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保证运转经费和人员,充分发挥建成设施的作用,提高投资效益。   在兼顾全局基础上突出重点。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文化设施、传统、人才等方面条件,扶持建设若干文化示范社区、示范乡镇(村)、示范厂(校),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的特色文化区域。   保障文化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属性,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拓展社会多渠道投入,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突破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瓶颈。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完成“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贵阳在全国的文化形象持续改善,影响力不断扩大。   2、分项目标   统筹城乡、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转正常的要求。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达到全国文明城市要求;乡镇、街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市区内群众文化馆达到二级馆以上标准;所属各区县文化馆全部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60%以上达到二级馆标准;一半以上区县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水平。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文化工作富有特色。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以及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等文化活动,“十二五”期间确保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3000场以上,大型文化下乡活动不少于15次。   文艺创作繁荣,涌现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艺术产品,产生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力争有2部作品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力争1台剧目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打造2台省精品剧目。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事业持续进步,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健全文物管理机构、执法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维修和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完成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法规起草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申报、展示等工作;提高文物景区、景点的开放、服务质量。   对外文化交流逐步活跃,贵阳市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贵阳城市知名度明显扩大,美誉度明显提高。   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市场管理更加规范,形成健康、活跃、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化,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更加均等、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十二五”期间,公共财政投入文化事业的增长速度保持比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略高的水平,投入重点文化基础项目约12亿元(不含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其他重点文化项目约3亿4千万元。   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文化创新的中心。在全省文化建设中“做表率、走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凝练贵阳精神,提升城市形象   以提高公民文明素养,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加强文化研究,凝练贵阳精神,提升城市形象。   凝练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感的贵阳精神。加强地域文化和阳明文化研究,提炼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宣传教育使“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成为市民认同的价值观,增强市民荣誉感,逐步形成地域文化特质。   加强城市形象传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强化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通过多种公共关系手段,传播贵阳形象,提升贵阳知名度和美誉度。 项目序号 专栏1 贵阳精神研究和形象传播工程 投资 (万元) 1 贵阳精神 研究 开展贵阳地域文化和阳明文化研究,凝练贵阳精神。进行学术研讨和大众传播。 500 2 城市形象 传播 研究、塑造贵阳城市形象。主要面向省外,借助多种媒体和活动,传播贵阳形象。 1000   (二)改善文化服务,丰富文化生活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市、区(县)、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设施建设,设立文化活动功能区,继续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探索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完善各级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室),加大维修改造以及设施设备购置的投入。   建设重点大型文化设施。建设贵阳市图书馆金阳新馆、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贵阳市文化遗产博物馆)、贵阳市金阳剧院、贵州京剧院学员培训基地、贵阳市古玩城;建设“贵阳影视文化旅游基地”配套公共文化(民族文化)项目“贵阳民族文化风情园”、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中心;对现阳明书院进行装修、布展;对原达德学校进行学校搬迁和校舍修缮;设立贵阳民间艺术陈列馆(达德民间艺术陈列馆)。   建设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推进居民点、村文化室建设,完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设备条件,完成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文化部颁布标准)。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以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多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挖掘和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化品牌。建立以城带乡机制,加强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广泛开展文化下乡(三下乡活动)、广场文艺展演、群众歌咏比赛、图书馆系列服务等文化活动。三下乡活动要坚持到边、穷地区开展文化下乡服务。“十二五”期间实现文化下乡送戏1000场,送书100万册的目标。   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农技推广、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科教文化服务中心。   以村文化室为中心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加强少儿和老年文化活动,推广普及舞蹈、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群众文化活动。扶持建立乡村文艺表演队伍。   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培育和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保护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贵阳市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建设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共建共享。   3、促进城市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通过文化进社区、进广场、进家庭等方式,促进城市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开展“百场演出进社区”活动,组织居民参加“假日文化讲座”、“书香人家”、“才艺大赛”、“趣味体育”等文艺活动,每个区县每年举行大型广场文化活动2次以上。   挖掘、整理、提高、推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曲艺、工艺、游艺等民俗文化,将参与性强、趣味性浓、观赏性高的活动和赛事引入社区、街道,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着重抓好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把群众文化和企业(机关、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各单位组织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依托青少年宫(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公益机构,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活动。   配合贵阳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根据贵阳市新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和规范,规划建设城市社区文化中心。   4、抓好文教结合和专业协会   将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与教育部门合作,推进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形成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贵阳市群众艺术馆和各区县文化馆的作用,协调相关部门每年至少办好一次以上的大型活动。以一场、两节、三队、四赛(文化广场;全市大、中、小学生艺术节、国际旅游避暑艺术节;文化下乡演出队、电影放映队、农村业余表演队;书法、绘画、歌咏、摄影等比赛)为平台,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设立贵阳市艺术研究院,促进本市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5、扶持群众性文化活动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精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将群众文化活动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融合起来,创造和运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又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效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扩大活动参与度,形成规模和影响;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打造文化活动精品,形成系列和品牌。   支持各类文化组织,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支持非盈利性民间文化组织,引导、扶持民间文化组织发展壮大。鼓励文企联姻、文化单位与社团合作,合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6、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   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满足困难群众的文化需求。设立文化援助专项资金和文化志愿者服务组织,采用政府购买、补贴、赠送设备器材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使城乡全体公民同等享有基本文化权益,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项目序号 专栏2 基础设施工程 * 1 贵阳市图书馆金阳新馆 2 贵阳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贵阳市文化遗产博物馆 3 金阳剧院 4 贵州京剧院 培训基地 5 贵阳市古玩城 6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7 阳明书院 8 贵阳民间艺术陈列馆(达德民间艺术陈列馆) 9 文化活动场所整合共享项目 (公共广场、公园、住宅小区、机关和学校开放区域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整合共享。投资500万元。)   *基础设施类项目详情见附件。   (三)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   1、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者   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通过建立创作基地、工作室和挂职锻炼等途径,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激发创作热情。积极推行文艺家签约创作制,采取人员招聘、课题招标、奖投结合的方法,促进和保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作品的创作。   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导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和内容提供商,支持掌握核心技术的文化科技人才创办创新型文化企业,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机制,推动主旋律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以“五个一工程” 及重点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为契机,建立文化艺术创新扶持和资助体系,每2年开展一次“贵阳文化艺术奖”评比活动,催生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带动和促进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   2、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促进剧场演出常态化。采用各种支持手段,促进剧场演出常态化,促进高雅艺术文化消费平民化、日常化,提高群众艺术鉴赏水平,激发艺术创作。   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参与或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花溪之夏艺术节”、“森林音乐会”、“兰花博览会”、“多彩贵州风”、“贵阳避暑季”、“阳明文化节”、“两赛一会”等有规模、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精品文艺作品创作并重。配合省、市系列大型文化活动,组织文艺精品创作,依托活动提高创作水平,借助活动扩大作品影响力。 项目序号 专栏3 文化精品工程 投资 (万元) 1 精品创作扶持 扶持原创性文艺精品创作。继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推出10种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具有贵阳地域特色的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和文艺类图书,力争有2部作品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力争有2台剧目成为省精品剧目,1台剧目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 1000 2 “一个品种”工程 整合资源,重点扶持有代表性、示范性和保护性的文艺门类,办好一个文艺团体,抓好一个文化精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个文化名家、文艺大师,形成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 1000 3 剧场常态演出扶持 扶持大剧院等演出场所的常态化音乐、歌舞、话剧、戏曲、杂技等文艺演出。 500 4 公益性 演出 每年公益性演出200场,政府每场补贴1.5万元,每年300万元。 1500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博事业发展   1、加强文物保护,改善文物利用   落实文物保护的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的“四有” 和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五纳入”工作。文化遗产定期维护,列保文物保存完好率大(等)于95%。   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设立专项资金,做好新发现文物的申报、列保工作和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以及工程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   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加强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科技含量,积极推进馆藏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确保文物藏品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加强已开放文物景区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各类文物的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作用,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服务群众。   加强博物馆建设。构建以建设市级博物馆为龙头,县级博物馆为骨干,专业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家庭收藏室为补充的博物馆网络。加强对民间文物收藏的指导与服务,大力提高展览展示水平。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将工作重心由普查、申报逐渐向健全工作机制、全面促进保护、传承转变。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继续推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落实抢救、保护、发展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后续保护和资源共享。努力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旅游等相结合,让广大群众共享保护工作成果。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确立非遗传承人谱系,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对传承人进行合理有效的活态管理。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建设“馆、所、节、院、场”于一体的青岩堡传承示范基地,重点推动民族歌舞、传统手工艺及民俗节会的振兴。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体系。通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媒体和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等渠道,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活动,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3、编纂出版文化书籍   编纂出版贵阳文化系列丛书。组织作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贵阳历史文化,深入开掘,出版面向不同读者群体的多种贵阳历史文化丛书,全面展示贵阳各种文化遗存,包括出土文物、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地方戏曲和民俗文化等。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系列丛书,完成《贵阳民族民间文艺集成》、《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图集》、《贵阳文物志》、《贵阳旅游文化丛书》等图书的编纂出版以及数字化出版和相关资料的保护工作。 项目序号 专栏4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 投资 (万元) 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息烽集中营旧址、马头寨古建筑群保护、阳明祠和阳明洞、文昌阁和甲秀楼的保护规划编制,维修,消防、技防设施设备安装,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护。 1500 2 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 开阳宝王庙、华家阁楼、贵阳君子亭、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新华日报分销处旧址、乌当协天宫、贵阳来仙阁;回龙寺戏楼、川主庙等的抢救维修、环境整治、新建消防设施。 3000 3 纪念馆、陈列室建设 花溪镇山生态博物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县级文管所(花溪区、清镇市)。 400 4 古井 抢救修复 整治维修贵阳市21口古井。 200 5 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花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高坡苗族射背牌、花溪孟关猴鼓舞、花溪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工艺、花溪高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青岩花灯戏、下坝上卡堡印苗服饰工艺、下坝上卡堡苗族花棍舞、新场乡小尧花鼓舞、偏坡乡布依族服饰制作技艺、东风镇头堡汉族文琴戏座唱、新堡乡杜寨布依族丧葬砍牛习俗、新堡乡香纸沟手工土纸制作技艺、清镇中秋瓜灯保护传承。含陈文芬、王启萍(花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潘秀华(花溪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工艺)、罗朝先(花溪高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唐仕富(花溪孟关猴鼓舞)、罗文学(高坡苗族射背牌)等重点传承人。 500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 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乌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开阳禾丰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文化传习所、修文龙场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建设。 400 7 文化生态保护区 青岩镇、高坡乡、湖潮乡为中心的花溪文化生态保护区,开阳县禾丰、南江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高寨苗族布依族乡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清镇青龙街道石关村文化生态保护区,麦格布依族苗族乡麦格布依族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800 8 非遗培训 计划 培训区级管理人员1千人次;基层乡镇街道管理人员1千人次;传承人3千人次。 300 9 文化典籍编纂出版 《贵阳民族民间文艺集成》、《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图集》、《贵阳文物志》、《贵阳旅游文化丛书》等。 400 109 民营博物馆扶持 扶持代表性民营博物馆、家庭收藏室。 300   (五)开展文化交流,深化对外开放   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比赛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借助省外、国外著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门类和文化精品推向全国、世界;积极参与全国性、国际性书展、节展期间的文化论坛和活动等,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贵阳交响乐团、贵阳合唱团等表演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提升贵阳市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以“生态文明”、“阳明文化”、“南明河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国际性学术研讨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继续承办“荷花奖”等全国性文艺比赛。利用旅游市场搭建的文化交流渠道,精心组织“多彩贵州风”、贵阳旅游文化节演出活动,配合贵阳避暑季创办“贵阳国际森林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早日推出并逐步提升面向旅游市场的大型民族歌舞剧。利用少数民族重要节庆日,组织举办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世界对贵阳的了解。积极引进省外和国外的高雅艺术、优秀文艺作品到贵阳市演出。   实施文化“走出去”项目。建立完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料库,鼓励和扶持贵阳市专业艺术、民族艺术、少儿艺术等赴省内外和国外演出,充分利用境外媒体加大对贵阳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推动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演出项目、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项目、动漫游戏项目通过商业渠道和公益性文化交流渠道“走出去”。加强优秀演出项目的海外推广,提升文艺演出的国际化水平,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贸、科技、旅游、体育比赛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水平。 项目序号 专栏5 文化交流工程 投资 (万元) 1 贵阳交响乐团参加全国音乐季活动 参与国家大剧院演出,世界钢琴、小提琴比赛的现场伴奏和闭幕演出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演出活动。以交响乐团为平台,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市民艺术鉴赏水平。 200 2 “贵阳避暑季”文艺演出 根据贵阳文化资源特点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以贵阳避暑季为契机,举办森林音乐会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艺演出活动,促进贵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1000 3 民族 歌舞剧 推出一台面向旅游市场的大型民族歌舞剧。 500 4 国内外商演、展览扶持 扶持京剧、杂技、舞蹈、少儿等文艺精品剧目的省外、国外商业演出活动,扶持民族文化、文化遗产的省外、国外展览活动。 1000 55 “荷花奖” 舞蹈比赛 补助 承办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 1200 56 国际 学术论坛 举办以“阳明文化”、“南明河文化”、“喀斯特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国际性学术研讨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 300   (六)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   1、创新文化表现形式   加强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高新技术研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发新媒体,发展文化创意产品。加快对文化资源信息化、新闻出版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化的开发与应用,改变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发挥多种媒体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努力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质量精品化、市场最大化,加快向现代文化事业的转变。   2、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   构建全市“共享工程”工作网络。全面建设“共享工程”市、县级支中心,以设立镜像站点方式建设市、县级支中心资源服务网站,大力提高网站性能,带动区域内乡镇、街道基层点及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服务点的建设。完善市、区(县)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建设。   提高公众信息服务能力。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契机,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文化资源资源库”和“贵阳文化”门户网站,与“共享工程”、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相连接,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文化信息网络。   加大数字出版物采购。贵阳市图书馆加大数字出版物采购力度;积极开展数字农家书屋建设,采购更多服务于“三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少数民族文字、盲文的数字产品,满足全市城乡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资源的需求。 项目序号 专栏6  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 投资 (万元) 1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整合、购买、自建数字化文化资源,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内容的文化信息数字资源库群,并建立阅读终端。 2000 2 数字 农家书屋 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数字阅读终端,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结合,提供在线阅读或离线阅读的数字产品。 1000 3 数字博物馆   每年分赴全市各地采集馆藏文物数字化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数字博物馆基础建设。 1500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动态、立体、数字化的抢救性记录、摄录和保护。初步建立起集记录保存、研究咨询、传播普及、检索服务和开发利用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档案资料数据库。贵阳市文化局重点建设全市数据库,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开阳县非遗保护中心、修文县非遗产展示中心重点建设本地非遗数据库。 1500   (七)加快广播影视和报刊、发行事业发展,形成完整服务体系   1、创新机制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深化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内部体制机构改革,新组建的贵阳广播电视台不断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以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水平,实现频率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2、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针对我市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实施村村通“直播卫星加密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完成全市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加密升级改造全覆盖,对7个县级发射塔、1个市级发射塔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数字无线电视发射和当地电视节目在农村落地,重点解决原20万户自建电视设施因国家直播卫星技术手段提升而可能造成的返盲问题。在已建成市、县、乡三级维修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维修服务长效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长期通”。   3、推动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稳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提高电话、互联网普及率,加快城市光纤宽带接入,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和重要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城市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加快城镇网络建设,全市乡镇所在地数字电视用户普及率达到95%以上,力争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   4、加强公益电影服务   实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放映工程,保证每名中小学生每个学期看上两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建立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普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提高放映质量,培育农村电影放映的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高质量完成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5、提升报刊、发行事业的影响力   提高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等主流媒体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大新闻宣传形式与内容、手段和机制的创新力度,建立完善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及行业自律机制。   完善图书发行网络。引导新华文轩连锁等图书出版发行销售机构设立农村发行网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图书发行网点体系。 项目序号 专栏7 广播影视重点工程 投资 (万元) 1 广播电视“户户通” 全面实现广大农村地区居民通广播电视并保持长期畅通,提供套数更多、传输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5000 2 农村电影 放映 组织优秀故事片和科技、法制、健康等宣传教育片下乡放映,普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1000 75 流动综合 文化服务车 为县乡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开展集网络维护、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 1000   (八)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城乡居民体质   积极构建和完善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增强城乡人民体质。到2015年,市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和体育科学素养进一步加强。   1、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利用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的“全民健身工程”,完善区(市、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体育基础设施;推进生态健身示范公园和城市健身步道建设,加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健身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在寒暑假和公休日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扩大全市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覆盖范围。   2、健全基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到2015年,每个街道办事处建成5个以上相对稳定的健身锻炼点,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按社区配备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市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和体育科学素养;充分调动社会健身场馆(俱乐部)商业化运作的积极性,正确引导体育消费,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我市体育科学素质和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结合旅游观光、民族风情,策划规模大、特色突出、群众参与广泛的体育活动,积极开发民族传统竞技活动和特色体育赛事。丰富“8.8全民健身日”活动内容,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种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职工、妇女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体现体育活动的全民性、参与性、多样性,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4、逐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办好市级单项锦标赛,调动青少年参加业余训练积极性;选择适合我市发展的竞技项目,探索创建我市新的高水平运动员队伍及组织机构。 项目序号 专栏8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 投资 (万元) 1 体育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类项目详情见附件。   2 品牌 体育赛事 补助办好“中国拳击公开赛贵阳站比赛“等品牌赛事,形成贵阳特色体育赛事。 500 3 农民体育健身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教育、宣传、文化等示范点相结合,促进形成和谐村民关系,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加强生态健身步道建设,强化政府对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有效推动城乡体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1000 84 竞技体育 加大改善青少年培训条件的力度,加强业余训练网点建设,广泛培育青少年优秀苗子。精心培育优秀竞技体育人才,逐渐凸显具有我市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 1000   (九)规范市场秩序,繁荣文化市场   1、强化服务监管   加强文化市场稽查(执法)能力建设。推进文化执法体制改革,建立贵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逐步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的监管和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网络、手机出版监管的技术平台,适应文化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业态管理要求,提高文化安全预警能力。   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始终坚持“扫黄打非”的高压态势;对网吧经营实行严格审批,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推进网吧连锁化进程;音像市场坚持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   2、繁荣文化市场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遵循市场规律,热情服务社会,促进市场繁荣。   推进演出经纪人制度建设,规范演出经纪行为;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兴办演出单位、举办演出活动,积极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   大力发展出版物和文化产品的连锁经营、超市经营、大型商场专柜经营、专业经营和网络销售,加快正版出版物分销网络建设。 项目序号 专栏9  文化市场监管工程 投资 (万元) 1 文化市场监管信息系统 建设包括市场信息、网络监控、网上申报等模块的电子政务系统。 300   (十)抓好档案和地方志工作,加强文化积累   档案工作以民生档案为核心,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以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强档案服务体系建设;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建成市档案馆(方志馆)新馆舍。   地方志工作重点完成《贵阳市志(1978-2008年)》的编辑出版,保持《贵阳年鉴》全国地方年鉴先进行列的地位,启动编辑《贵阳市百科全书》工作。 项目序号 专栏10  档案和方志工程 投资 (万元) 1 贵阳市档案馆新馆 *基础设施类项目详情见附件。   2 《贵阳市志(1978-2008年)》 编辑出版《贵阳市志(1978-2008年)》。 500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市政府出台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增加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使文化事业投入保障制度化;市人大调研立法《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   设立文化事业专项资金。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精神,市、区(市、县)财政以此为基础设立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改变文化投入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现状。   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公益性文化设施,特别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起分层分级,覆盖全区域和各类人群的文化设施体系。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落实公益性文化设施正常运转、日常维护的费用,按国家规定维持免费开放,保证公益性服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完成相关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整合现有资源组建贵阳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尽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通过经常性的政府采购支持经营性文化院团发展。加快保留专业文艺院团和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绩效管理,实行适合文化特点的薪酬制度、奖励制度,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艺术创作活力和演出动力。   鼓励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活动社会化。发挥民间、社会的力量,借助产业化手段推进文化事业的社会化。引进社会力量投入文化服务;在保证公益性质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经营活动,增强文化生产的能力。   创新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聘任、兼职,采购文化企业或个人服务的方式,建立起专业、精干、相对稳定而又保持更新的基层文化队伍。   (三)改进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   政府由“直接办文化事业”向“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变。政府通过采购再提供给人民群众的方式保证文化服务,变“事前投资”为“事后采购”,变“养人”为“养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通过面向全社会的政府采购支持和保护文化精品生产,扶持艺术家和文艺团体,保证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精品。   (四)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建立新形势、新体制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培养既懂文化又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行政管理干部。   重视文艺人才培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创造机会;以创作(演出)补贴的方式激励和保护文艺人才成长;政府出资选派优秀人才进修深造,扶持人才快速成长;支持和改善社团工作,创造人才成长的专业社会氛围;建立以考核评价为基础,岗位责任、风险与工作业绩挂钩,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强化对重要职位、关键岗位、优秀人才的薪酬激励。   引进优秀人才改善队伍结构。建立灵活的文艺人才使用机制,引进有较高专业造诣、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文艺人才,发挥领军人物作用。   制定《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   (五)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工作责任制。建立考核机制,明确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职责,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把任务落到实处。

发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