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办函〔2007〕34号 (2007年1月5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   (2006年12月) 目录   一、四川文化旅游发展态势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二)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三)四川文化旅游发展态势   (四)四川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四川文化旅游资源   (一)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1.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类   2.名城古镇名村名寨与景观建筑类   3.民族风情与民俗节庆类   4.红色文化资源类   5.宗教文化类   6.非物质文化遗产类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点多面广,类型多样   2.内涵丰富,品位独特   3.区带结合,相对集中   4.融于生态,复合和谐   5.文态环境脆弱,保护难度大   三、四川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2.品牌特色战略   3.可持续发展战略   4.产业化发展战略   5.科技创新战略   四、四川文化旅游建设   (一)打造“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   (二)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建设   1.古蜀文化旅游产品   2.三国文化旅游产品   3.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4.名城古镇文化旅游产品   5.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6.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7.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8.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   (三)特色文化旅游区域建设   1.成都文化旅游中心建设   2.特色文化旅游带建设   3.重点文化旅游区建设   (四)文化旅游配套建设   1.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2.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培养   3.文化旅游软环境建设   4.文化旅游宣传促销   五、近期四川文化旅游发展主要措施   (一)加强文化旅游发展的领导   (二)制订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行动计划   (三)加快文化旅游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   (四)创新文化旅游企业制度与机制   (五)营造四川文化旅游良好氛围   附件   1.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   2.四川省重点文化旅游资源一览   3.四川文化旅游资源评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旅游正逐步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旅游活动方式和内涵正由过去的自然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并重型转变。近年来在中国旅游业逐步迈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大好形势下,四川旅游业发展迅猛,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坚持“三文”(文物、文化、文艺)相结合,要求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尽快树立起“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不断优化我省旅游产品结构,转变旅游产业增长方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省政府在制订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重点研究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以指导全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步伐。   一、四川文化旅游发展态势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支撑体系,旅游者通过对文化的特殊或差异体验获得精神愉悦和文化享受的行为。包括旅游主体即游客的文化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应,旅游客体即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景观价值与知识探索价值以及处于旅游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旅游介体的文化创意策划和以文化理念为基础的实践操作体系等3方面。   文化旅游是人们以感受和体验旅游目的地人文氛围和文化内容为主的旅游活动。民俗文化旅游、艺术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教育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等都可归入文化旅游范畴。   (二)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活动更多的带有求知、求奇的目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增进与社会的全方位接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逐步成为旅游的主要目的。2004年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的有关调查表明,在商务、度假、购物、探险以及文化体验5种旅游动机中,文化体验居首位。回归文化和回归自然已成为世界旅游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呈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顺应世界旅游业发展大势,文化旅游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旅游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进入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阶段,旅游活动方式由单一的自然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并重型转变,旅游热点地区也逐步向生态环境较好和人文资源富集的区域转移。   综观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情况,总体上呈现以下态势:   1.文化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垄断性。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很难被复制或移植,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依托条件,具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带给旅游者的印象也是深刻和持久的,能够再次激发旅游动机。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从世界和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因素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发展要上一个新水平、新台阶,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   2.文化与旅游有机的融合才能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共同繁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旅游经济重要的增长点。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深圳华侨城经营文化旅游产业成功的范例和华侨城文化现象产生的效应不但引得一大批企业投资、经营文化,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而且加快了深圳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深圳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发展文化旅游均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民族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进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视为宝贵财富,许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中很注重突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并以此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英国每年的各种艺术节有500场左右,常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留存有许多古代、近代的文化遗存,如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俑等。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观。因此,发展文化旅游应充分了解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4.政府在文化旅游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旅游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重要性。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个城市的形象能够鲜明突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和保护性开发。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导向和企业行为而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指导,是很难解决的。   5.文化旅游必须走国际化道路。虽然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有在文化交流和比较中才能显示出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国际化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姿态。   6.举办文化节庆是保存和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新加坡,春节期间举行各种表演,龙船、龙舞、狮子灯、高跷,本地的艺术团体和应邀而来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各艺术团的演出处处皆是,成为吸引西方游客最多的节目。威尼斯在城市发展中特别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风貌,同时保留和发展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吸引游人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每年2月为期10天的嘉年华便是重要的节日之一,节庆期间举城陷入狂欢状态,到处充斥着从全世界各地来这里狂欢的人们。   (三)四川文化旅游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景点开发、建设、保护以及文化旅游景点软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近年来全省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坚持文物、文化与文艺相结合,努力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形成了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互交融、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旅游发展提升了四川的整体形象。文化旅游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较高品位和格调的消费方式,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的新型载体,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四川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国内外游客通过参观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了解、品味四川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既丰富了自己的科学、历史、文化知识,也促进了各地新思想、新观念的交流。各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知名度,提高了群众文明素质和商品经济观念,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四川通过举行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乐山大佛国际旅游节、凉山彝族火把节、成都国际大熊猫节、国际桃花节、雅安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都江堰放水节、绵竹年画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对展示和树立四川旅游和文化的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2.文化旅游推动了四川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四川加大文化旅游方面的投入,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景区(点)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藏羌文化特色不断增强,国际品牌的吸引力和地位得到提升。三星堆遗址丰厚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不断的发掘,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成都精心打造了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锦里民俗文化街,成为都市休闲旅游精品;锦江区在近郊开辟花乡农居、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5个主题休闲胜地,形成了主题农家乐文化娱乐业。绵阳倾力打造“李白故里”和科学城“国魂之旅”两大品牌,充分展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文化相结合的优势。阆中古城随着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成为四川旅游的新亮点。一些生态旅游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着重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不断推出赋有文化和生态特色的旅游项目,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3.文化旅游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风韵独特的民族歌舞和川剧艺术是我省文化的特色和亮点。近年来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文艺表演团体创作排演的一些文艺晚会已成为当地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环节,一批集旅游娱乐文化为一体的设施也在全省部分大、中城市逐步建立。同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一些地区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得以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得到维护和管理。成都市以旅游景点拓展文化,依托武侯祠博物馆策划修建了展示蜀地民俗文化和旅游购物的“锦里一条街”。“锦里一条街”通过富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形态展示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已成为川西民风民俗的新景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作为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达到了增收的目的,同时也弘扬了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   (四)四川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川省在文化旅游发展方面虽然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在资源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上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多重功能、发展潜力认识不够,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低、开发建设较迟缓,且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多以观光为主,体验型产品稀缺。二是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辨证关系认识不够,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薄弱,重开发轻保护,急功近利而忽视长远可持续发展;或者单纯只强调保护,封闭保守。这两种倾向容易导致保护措施不当,开发利用不当,文化旅游资源受自然和人为破坏严重的状况出现。三是产品体系建设不够,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广布全川,但由于行政区划分割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开发工作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甚至互相竞压,严重影响了我省整体优势和文化区域优势的发挥。四是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巴蜀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等重要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开发和高品位打造。五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文化旅游总体形象不够鲜明,市场知名度不高。六是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文化旅游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力。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策。   二、四川文化旅游资源   四川历史悠久,是我国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四川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省份,有彝、藏、羌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厚博大、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成为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   (一)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四川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明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全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品味独特,优势突出。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光辉灿烂,武侯祠、剑门关、张飞庙等三国文化影响广泛,雪山草地、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等红色文化彪炳史册,道教发祥地青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等宗教文化积淀深厚,藏、彝、羌等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水利、织锦、井盐、丝绸、历算等古代科技文明叹为观止,二滩电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攀钢、科技城等现代高科技工业文化享誉海内,川剧、川菜、川酒、川茶、皮影、木偶、杂耍等民间文化以及民间工艺美术风格独特。此外,还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现代节庆活动,驰名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   初步统计,四川省拥有各级各类单体文化旅游资源总计多达4000余处,全省180个县(市、区)中80%分布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类27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个,另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馆藏文物65万余件,珍贵文物青铜立人像、纵目人面像、青铜神树、金杖等享誉海内外;省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96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5处。此外,还有大量以文化为主体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等。这些为全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区域特色和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四川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为6类。1.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类。   (1)历史遗址遗存。主要有以资阳鲤鱼桥、黄鳝溪人类化石遗址等为代表的1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茂县营盘山遗址和成都平原以宝墩文化命名的10座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战国早期开明王族船棺葬,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盐亭黄帝正妃嫘祖故里,荥经古蜀人祖先,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降生故里、古汶山郡大禹故里,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等古蜀五祖墓葬纪念地等。还包括泸县龙脑桥、泸州宋代老窖、宜宾哪吒洞、成都明清水井坊遗址、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江油重华镇火药制造古硝洞遗址、成都青羊宫隋唐瓷窑、邛崃十邡堂邛窑、彭州宋代瓷峰窑、会理古青瓷窑等陶瓷窑,还包括威远古钱窖藏、邛崃唐代鎏金铜造像窖藏、新津唐钱币窖藏、阆中宋瓷窖藏、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等特色遗址遗存。   最为突出的是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是21世纪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不仅是古蜀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风貌的体现。2005年8月15日,国家正式宣布采用“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5年12月19日,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永久纪念雕塑在成都金沙遗址竖立。   (2)江源文明水利工程。岷江是古蜀人最早开发的经济文化区域,古称“江源”。从古至今,蜀人整治岷江经历了大禹治水、鳖灵凿金堂峡、李冰建都江堰与开锦江、文翁开湔江、诸葛亮开都江堰、高骈改道府河与筑罗城、当代锦江整治工程等阶段,形成了灿烂的江源文明。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发挥实际生产作用的世界遗产,是中华水利文明的伟大代表。   (3)陵园与碑阙。陵园主要有帝王、官宦陵墓和崖墓两类。帝王、官宦陵墓有成都刘备惠陵、五代前蜀皇帝王建陵墓、明蜀王陵墓、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墓、明蜀王世子朱悦墓、广安南宋安丙家族墓群、罗江庞统祠墓、大邑赵子龙祠墓等,集中反映了巴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高度,特别是永陵24伎乐石刻,是唐代成都作为古代东方音乐之都的实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崖墓是四川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一种墓葬形式,著名的有成都天回山崖墓、乐山麻浩崖墓、彭山江口崖墓、三台郪江崖墓群、中江塔梁子崖墓群及天平梁子崖墓群、宜宾石城山民族崖墓群、珙县悬棺葬(墓)、兴文悬棺等。墓葬中的说书俑、画像砖、彩绘壁画、铜车马、摇钱树、人体经络漆雕等文化资源,生动反映了四川东汉时期独特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特殊开发价值。碑阙是体现封建礼仪的装饰性建筑,一般立于家庙祠堂及坟墓前。碑阙不仅具有丰富的雕刻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术和高超的建筑手法,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四川境内保存了大量的汉阙,包括渠县汉阙群、绵阳平阳府君阙、雅安高颐阙,德阳上庸长阙、梓潼李业阙以及荥经汉何君阁道碑等数10处,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渠县更是享有“中国汉阙之乡”的美誉。   (4)三国蜀汉遗迹。四川是三国蜀汉的主要行政区域,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功业建立在四川,《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四川人。可以说四川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四川现存的三国遗迹数量众多,有武侯祠、庞统祠、富乐山、桓侯祠、剑门关、孟获庙等近100处,广泛分布在巴蜀大地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一线尤为集中,有关三国的民间艺术、民间故事、谚语等不计其数。四川三国文化内涵丰富,品味独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诸葛亮、刘备纪念祠堂,惠陵是全国仅存的三国皇帝陵墓,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时间最早的三国蜀汉遗迹,阆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张飞庙,大邑赵子龙祠墓是全国唯一的赵云墓。   (5)巴蜀文化名人遗迹。四川人杰地灵,名人荟萃,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遗迹。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古城、邛崃司马相如与文君井公园、郫县杨雄庐墓园、射洪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江油李白陇西院与碑林、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楼薛涛纪念园林、眉山三苏祠、崇州陆游祠与罨化池、新都升庵祠与桂湖、遂宁张问陶墓园、内江张大千故居、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等,都是了解巴蜀名人对巴蜀文化和中华文化作出贡献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巴蜀文化巨大影响力和人格渗透力的重要方面。   2.名城古镇名村名寨与景观建筑类。   (1)名城。名城是世代积累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地域特色文化的集中代表。四川现有成都、乐山、自贡、宜宾、泸州、都江堰和阆中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5座,包括山水与风水城市型、工业城市型、商业城市型、水陆码头驿站城市型、文人城市型、历史悠久城市型等。   (2)古镇名村名寨。四川古镇主要分布在江河边、深山中或交通要道周围,四川古镇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石木结合的古建筑、悠闲的民俗风情、奇特的民间工艺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文化遗迹等方面。除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古镇的成都市城厢镇、黄龙溪镇、安仁镇、洛带镇、宜宾李庄、雅安上里镇、望鱼石镇、高庙镇、柳江镇以外,还有大量有旅游价值的古镇尚未申报。四川还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名村名寨,如丹巴嘉绒藏寨、汶川桃坪羌寨、卓克基土司官寨、北川武隆寨、攀枝花迤沙拉村、成都红砂村、友爱村、彭州宝山村等。   (3)古道。古道在古代四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古代四川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文化的交流和政权的巩固等都曾起过重大的作用。四川的古道主要有古蜀道、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牦牛道)等。古蜀道包括金牛道和阴平道等多条古道。古蜀道有两大特点,一是山多谷深,急流纵横,道路险阻难行。二是历史悠久,三国文化遗迹尤为丰富。茶马古道是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为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是古代汉族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主要有川藏、滇藏两条线,以川藏线影响最大。茶马古道的茶文化、背夫文化、锅庄文化等与沿途多彩奇异的民族风情、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南方丝绸之路,即《史记》中记载的“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是距今两千多年前四川及各地商人开通的通往南亚、中亚的一条民间商道,在四川境内是由牦牛道(灵关道)和五尺道组成。牦牛道(灵关道)从今成都南出,经邛崃、名山、雅安、汉源、西昌,渡金沙江到云南大理;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宜宾、高县到云南昭通,在大理与牦牛道汇合。这些古道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奇特的民俗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等独具魅力,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4)景观建筑。   孔庙(又称文庙)建筑。孔庙是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现存孔庙18处,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有德阳孔庙、崇州孔庙(罨化池)、富顺文庙、通江文庙、乐山文庙、犍为文庙、资中文庙、广汉文庙、渠县文庙以及西充、仪陇、中江、射洪、温江等地文庙。四川文庙建筑各有特色,历史内涵深厚,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藏羌古碉。集中分布于丹巴、桃坪、羌锋等地,有悠久的历史和奇特的造型,是藏羌古民风的遗留,具有很高的历史遗产价值和美学价值,正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民居。四川传统建筑主要有宫殿类、四合院类、联排店居类、官宦宅院、林盘农家大院等类型。其中以四合院、吊脚楼和林盘宅院最有特色。四川四合院兼容南方和北方风韵,具有小天井大出檐、外封闭内开敞、冷摊瓦高勒脚的特色。大邑刘氏庄园是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的典范。四川古院落与传统建筑资源丰富,仅成都列入保护的古院建筑就有22处。此外,温江陈家桅杆、邛崃平乐李家大院、洪雅柳江曾家大院等均有发展文化旅游的潜力。   3.民族风情与民俗节庆类。   (1)民族风情。四川是多民族地区,有彝、藏、羌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性民族风情,许多都具有世界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是四川发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   民族歌舞演艺文化方面。藏族的锅庄、弦子、热巴、踢踏、藏戏、格萨尔说唱,彝族的踏踢舞、卢笙舞、口弦,羌族的沙朗舞、羊皮鼓舞和释比史诗说唱,白马人的跳曹盖,若尔盖的金冠舞、神兵舞以及巴渝舞和巴象鼓等,古朴奔放,极富感染力。   民族节庆文化方面。凉山的火把节、康定的转山会、情歌节,德格的格萨尔王节、阿坝的扎崇节、红原的牦牛节、西番的还山鸡节、九龙的游海节、丹巴的墨尔多庙会、巴塘的央勒节、稻城的亚丁节、理塘的赛马节等,规模宏大,民族色彩浓烈。   民族习俗文化方面。泸沽湖和扎坝的“走婚”,凉山的“斗羊”、“抢婚”,丹巴的“抢帕子”、“顶毪衫”,康定的“抢头水”、“元根会”,新龙的“过十三”,色达的“祖神山祭”、乡城的“天浴”以及“转山”、“转湖”、“煨桑”、“酥油花供”等习俗,奇特多样,引人入胜。   民族艺术文化方面。甘孜的“噶玛噶则”画,是藏族绘画中著名的流派,留存有大量的珍贵唐卡(卷轴画)、壁画和艺匠;四川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故乡,有大量的版本和神奇的说唱艺人;彝族史诗《创世纪》是珍贵的古代民族社会历史文献。   民族宗教文化方面。除藏族普遍信仰的藏传佛教和本教,彝族信仰毕摩外,在一些民族地区至今保存着“公玛”、“帕比”、“阿轨”、“东巴”等许多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展现着人类古老的信仰习俗。   (2)民间艺术。四川民间艺术文化和民间习俗源远流长,地方文化特色突出。主要有下列类别。   戏曲与曲艺系列:川剧艺术是曲牌与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融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5种声腔为一体,变脸、吐火、踩高跷、甩水袖、翎子功等表演艺术使川剧在海内外广受赞誉。四川清音、扬琴、竹琴,川北花灯,南充大木偶,王文坤皮影,芦山灯戏,广安背篓戏(手掌木偶戏),四川金钱板,四川荷叶、竹琴、车灯、连厢、相书、飞刀花鼓,资阳九莲灯,广元的射箭提阳戏与南充的川北傩戏,芦山庆坛,川江、沱江与金江号子等,均属民间艺术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有些已濒危失传,亟待抢救。   文昌文化与德孝文化信仰:梓潼七曲山大庙是文昌帝君的故乡,文昌文化及洞经音乐的发源地。德阳孝泉镇是姜诗包括安安送米等德孝文化的发源地,眉山市的彭祖长寿文化和李密故里的孝文化均有独到的特色。   民间美术与手工技艺:藏族的玛呢石刻、佛像雕塑、雕版印刷、藏纸制造、唐卡艺术、建筑装饰、金银器皿,彝族的岩画、漆器、陶艺、角制品、酒具,羌族的挑花、刺绣,白马人的面具造型,甘孜、阿坝的伸臂桥和高碉建筑,遂宁大英卓筒井工艺,绵竹年画,广安竹丝画帘,青神竹编,自贡龚扇和扎染,成都糖画、蜀锦、蜀绣、金银釦漆器,泸州雨坛龙,泸州老窖酿造艺术,荥经砂器工艺等,纷繁多彩,精巧富丽,技艺高超。   各种民间信仰与习俗:成都“游喜神方”、花会、灯会,遂宁观音会,雅安上九节,阿坝黄龙庙会等。   (3)饮食文化。四川饮食文化独特,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历史悠久的川酒以及民间小吃,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川菜在吸取南北菜肴烹饪技术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特色,与鲁菜、粤菜、湘菜等并称中国8大菜系。四川酿酒历史悠久,在地域上形成了以宜宾为中心,北溯岷江,上至成都、绵阳,南顺长江达泸州并沿赤水河至古蔺的川酒文化带,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市泸州老窖池、成都水井坊等遗址。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全兴、沱牌等中国名酒“六朵金花”中外驰名。川菜、川酒独具特色的饮食程序、方式和规则等奥妙无穷。四川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大多集中在成都,著名的小吃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担担面、三大炮、陈麻婆豆腐、钟水饺等。   (4)节庆活动。四川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现代节庆活动主要有都江堰放水节、广元女儿节、杜甫草堂人日诗歌节、国际熊猫文化节、成都国际桃花节、宣汉巴人文化节、郫县望丛文化节、锦江龙舟节等。此外,近年来兴起的节庆活动还有新年音乐会、蓉城之春、美食节、郁金香节等。4.红色文化资源类。四川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大省之一,红色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类型丰富,初步统计红色旅游重要景区(点)120多个,分布在全省80%以上的市(州),包括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重要会议会址、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和各类革命建筑文物等类型。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相对集中性,形成了“一线两区”的分布格局。“一线”指中央红军长征入四川境内的路线,包括四川西部与南部的广大区域,途经泸州、凉山、甘孜、雅安、阿坝等市(州)所辖的若干县(市),呈现出由南向北纵向延伸的分布态势。“两区”指川东地区的伟人故里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前者主要分布在广安、南充、资阳等地,串联成以小平故里—朱德故居—陈毅故居为核心内容的“伟人故里”金三角;后者位于巴中、广元、达州、南充广阔区域。“一线两区”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四川红色文化资源“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三大主题。   5.宗教文化类。   (1)道教文化。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以鹤鸣山、青城山、青羊宫和阳平观等二十四治(“治”即教区)为中心,道教宫观遍布全川。鹤鸣山、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始建于唐代的成都青羊宫是四川最古老的道教宫观,相传为道教始祖老子化身降临讲经度尹喜成仙的地方。宜宾真武山道教宫观建筑群是四川现存最大规模的道教宫观建筑。达县真佛山、新津纯阳观等是儒释道三教圆融,以大忠至孝为宗旨的特色宫观。此外,四川还是道教石刻造像的起源地和历代保存《道藏》最全的地区。青城道士张孔山所谱道教音乐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美国“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带入太空,成为传递人类信息第一曲。   (2)佛教文化。四川佛教历史悠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佛教有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宗派;藏语系佛教有黄教、红教、白教、黑教、花教等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为汉族群众所信奉,喇嘛教为藏族信仰。四川佛教文化以名山、寺院、摩崖石刻雕塑等为载体。   汉语系佛教寺院主要分布在盆地及盆边地区,以禅宗净土宗丛林最为著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寺庙林立,其中以报国寺、万年寺、华藏寺等寺庙最为著名。此外,四川还有成都文殊院、昭觉寺、大慈寺、石经寺,新都宝光寺,遂宁广德寺和灵泉寺,绵阳圣水寺,乐山乌尤寺等著名的佛教寺院。   佛教摩崖石刻雕塑是四川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安岳县是全国石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安岳石刻毗邻大足石刻,具有拓展为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项目的潜在价值。四川还有70余处摩岩石刻造像和题记,如广元千佛崖、巴中摩岩石刻等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剑阁觉苑寺、彭州涌华寺、新津观音寺、蒲江河沙寺、新都龙藏寺等寺院所藏壁画主要为明代所遗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藏传佛教包括大乘佛教的显宗与密宗,神秘色彩浓厚,民族特色突出。主要分布于甘孜、阿坝、凉山3州地区,有寺院780多座。不仅包括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还有在西藏和其他藏区已绝迹的觉囊派等教派寺庙10多座。各寺建筑奇特、风格各异,文物众多,不少寺院为省、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德格八邦寺号称“小布达拉宫”、乡城桑披寺被誉为“集藏族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德格印经院被称为“藏文化宝库”,现存藏文献雕版30万块,内容包括藏传佛教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和各教派文库及木刻画,是现今保存藏族文化和佛教经典最多、最完整、规模最大之所,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也是四川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四川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全盛时期约有190余座,今存125座。阆中巴巴寺是我省有名的伊斯兰教拱北。四川天主教全省有5个教区,共开放教堂和处所165所。四川基督教共开放礼堂和处所160处。主要教堂有成都上翔街礼拜堂、四圣祠礼拜堂等。四川省基督教活动场所、礼仪、教俗及所办慈善事业单位是我省组织海外旅游的良好资源,有利于组织中外文化交流,开展专题游和观光游。6.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为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8处名录中,四川省有8类27项,包括民间文学格萨尔;巴山背二哥、川江号子、川北薅草锣鼓、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等民间音乐;龙舞、弦子舞、卡斯达温舞等民间舞蹈;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等传统戏剧;绵竹木版年画、蜀绣、藏族噶玛嘎孜传统绘画和颜料技艺方法、格萨尔彩绘石刻等民间美术;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自贡井盐汲制技艺、大英井盐汲制技艺竹纸制作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藏医药等传统医药;火把节、羌族瓦尔俄足节、都江堰放水节等是我省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四川广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造就了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许多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四川是我国西部人文景观最富有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度高,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市(州)。早在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人类活动在四川盆地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彝、藏、苗、羌、回等数10个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盆周地区,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33座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遍布全省,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商业街战国船棺葬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宣汉罗家坝为代表的古巴文化;以武侯祠、庞统祠、富乐山、剑门蜀道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道文化,以杜甫草堂、望江楼、三苏祠、李白青莲陇西院、郭沫若故居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诗歌文化;以鹤鸣山、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胜地;以峨眉山、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广德寺、安岳石刻等为代表的佛教胜地;以阆中古城为代表的名城古镇群;以刘氏庄园为代表的川西民居建筑群;以藏传佛教、康巴文化、藏羌碉楼、火把节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现代民间文化;被誉为东方女儿国的泸沽湖及其摩梭族母系文化等,共同构成绚丽多姿的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2.内涵丰富,品位独特。四川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巴人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民间文化艺术、名城古镇文化、现代高科技工业文化等。其中,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青城山、峨眉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垄断性资源。古蜀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之一,拥有神奇、神秘、神妙的文化内涵,其独特性、唯一性及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的特殊价值,使其成为四川文化旅游的个性和灵魂。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魅力,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黄金饰品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藏、彝、羌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乡土性和神秘性,符合感知异域文化差异、体验异域文化氛围的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趋势,具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区带结合,相对集中。四川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因其种类的相似性和区域分布的相对完整性,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空间布局。以成都平原为主体,形成了古蜀文化核心区;沿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一线,形成了三国文化旅游带;沿成都、雅安、凉山、攀枝花、宜宾等地形成南方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沿雅安、泸定、康定一线形成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带;以甘孜州为主形成康巴风情旅游区;以阿坝州、绵阳北川等地为主形成古羌风情旅游区;以凉山州、攀枝花等地为主的川西南形成攀西大裂谷阳光彝情旅游区;以遂宁、广安、南充、达州、巴中等地为主的川东北形成嘉陵江流域“巴文化”旅游区;以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地为主形成川南苗僰文化和夜郎文化区。   4.融于生态,复合和谐。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是四川文化旅游的突出优势和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我省树立起“天下四川,熊猫故乡”的旅游主题形象,既是对四川生态旅游资源的展示,也蕴含了以熊猫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四川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地,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人文气息,与人文景观相交织,即自然负载着人文,人文渗透在自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拥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川西地区汇聚了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川西北大草原、“蜀山之王”贡嘎山、四姑娘山、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稻城亚丁雪山等自然生态旅游精品。此外,平武王朗迤逦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白马藏人风情、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与苗僰文化、合江黄荆老林和尧坝古镇文化、巴中诺水河风景区和川陕苏维埃红色文化、剑门雄关与三国文化都充分体现了我省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和谐共融的特色。5.文态环境脆弱,保护难度大。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保护工作和抢救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我省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等法规的颁布,推动全省文化资源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由于四川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点多面广,保护和挖掘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普遍存在着资金匮乏、专业人员少、保护设施落后等困难。一些地方文化遗产的盗掘、盗卖、流失和毁损等现象较为严重,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一些破坏性的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现象。我省文态环境脆弱,保护工作难度大。   三、四川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围绕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和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目标,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文物、文化与文艺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为主线,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高文化旅游品味,加快形成以“太阳神鸟”为品牌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促进四川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打造形成“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建成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基本形成具有四川文化品位、体现四川文化特色、适应旅游经济强省建设要求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建立起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框架,具有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环境,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四川成为中国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2.近期发展目标。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树立起“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今后5年文化旅游发展目标是:   (1)打造“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   (2)突出“八大特色文化产品”。古蜀文化旅游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名城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   (3)形成“1个中心、3带、5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旅游中心;形成三国文化旅游带、南方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带3个特色文化旅游带;规划建设好康巴风情文化旅游区、古羌风情旅游区、攀西大裂谷阳光彝情旅游区、嘉陵江流域“巴文化”旅游区、川南苗僰文化和夜郎文化旅游区5个特色文化旅游区。   (4)实现“两个提高”。一是提高文化旅游增长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二是提高文化旅游增加值在全省旅游经济中所占份额。   (三)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外部经济性明显,是跨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集成”产业。在旅游发展中,很多问题仅靠市场自身不能完全解决,需要政府来引导实施和完成。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利用,必须由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和抑制无序竞争、盲目重复建设。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充分而合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   2.品牌特色战略。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突出特色,提高品位,按国际标准建设精品。全省要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四川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四川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充分发掘我省文化资源,树立起“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坚持文物、文化与文艺相结合的原则,实施特色文化产品建设、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等文化旅游工程,推动全省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抓好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文化旅游、都市休闲文化旅游,以“三州”地区(甘孜、阿坝、凉山)为中心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要适应新的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盐休闲、长寿健康等文化旅游内涵,积极发展休闲健康养生旅游产品。   3.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旅游资源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人文环境的原生形态和发展积累,富含历史信息,具有不可再生性。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坚持在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坚持标准,不断改善文态环境,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4.产业化发展战略。积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按照“以大市场、大产业、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创新开发思路高品位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经营,抓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激活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在能力,实现文化旅游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树立企业观念、产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资本观念、产业体系观念,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产业化水平;要以企业为主体,增强文化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要以塑造品牌为核心,增强文化旅游的外在吸引力;要以拉长产业链条为重点,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力;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增强资本运作对文化旅游发展的支撑力;要抓好旅游景观区域与相关产业的链接,特别是与文学、影视、演艺作品、传媒等产业相链接,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素质。   5.科技创新战略。推动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积极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产品,催生文化旅游业迅猛发展。四、四川文化旅游建设四川文化旅游建设是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重点是充分发挥不同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加强对各种文物古迹、文化古城、古建筑等的保护和利用,树立1个文化旅游品牌(“太阳神鸟”),建设好8类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和9个重点文化旅游区带(1个中心、3带、5区),配套完善文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功能,有效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实现四川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打造“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抓住“太阳神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有利契机,深入挖掘、整合我省文化旅游资源,大手笔、高起点、高水平策划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刻、旅游价值较高的文化旅游系列项目和主题活动,策划文化旅游开发的主体内容、运作方式和政策措施,打造以“太阳神鸟”为核心品牌的国际旅游精品。近期,一是要加快品牌论证。按照旅游发展的规律,运用国内外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证比较,阐明“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的主题定位、概念内涵、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发展潜力和价值作用。做好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战国船棺葬遗址等古蜀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二是要摸清家底和整合资源。对我省以金沙遗址、三星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进而整理、归类,挖掘出文化内涵并对类似资源按其特色和地域分布进行板块式组合、评估。整合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与成都战国船棺葬遗址及宝墩文化遗址等古蜀文化资源,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为核心,建设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打造古蜀王都文化旅游国际区,形成“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品牌的主要载体。三是策划项目。在全面挖掘整合资源、研究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精心策划各个旅游项目的主题特色、主体风格和大致内容,包括资源的整合、旅游线路的设计、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综合配置、一日游和多日游的内容和衔接等。   (二)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具有相同或相近历史文化内涵的,但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景点用同一主题加以组合、包装、充实、扩大,并选择有代表性(即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在同类景点中具有垄断地位)的龙头景点加以扩建改造,增加服务功能,采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挖掘原有历史文化主题的深刻内涵并以此龙头景点串联起若干个同类景点。根据四川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现阶段重点推出以下8类主题文化旅游产品。   1.古蜀文化旅游产品。以成都为中心,以金沙遗址为龙头,整合史前古城遗址、十二桥遗址、古蜀船棺等古蜀文化旅游资源,以都江堰为核心,深度发掘大禹文化和水文化,推出岷江水文化等古蜀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望丛祠、刘备墓、前蜀永陵、后蜀和陵与明蜀王陵为代表的古代四川帝王陵寝和帝王陵寝制度,以“蜀国弦”的恢复工作为主建设古代宴乐展示体系,打造东方世界的音乐之都。   2.三国文化旅游产品。以诸葛亮为重点和主线,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三国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以武侯祠、锦里为中心,推出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支撑中心和国际著名的三国文化旅游城市;以剑门蜀道为纽带,以庞统祠、富乐山、七曲山大庙、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明月峡、清风峡等为支撑,推出三国军事文化旅游。   3.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我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和建设一批以民族风情、民族歌舞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和表演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广“五个一”,即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可以“游览一个民族村寨,观赏一台民族歌舞,品尝一顿民族风味,购买一些民族商品,过上一次民族节日”。   近期重点抓好松潘甲蕃古城、康定跑马山、泸沽湖、理县桃坪羌寨、丹巴梭坡、丹巴甲居藏寨、马尔康卓克基、德格印经院、格萨尔王故里、王朗白马风情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和建设。重点抓好康定、西昌、马尔康、稻城、松潘、九寨沟、古尔沟、红原、丹巴、泸沽湖镇等一批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城镇建设。   4.名城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名城古镇名村名寨标志识别谱系,注重城市建设风格、地理风貌和文化特色研究,进行人文精神内涵的挖掘和景观意象的塑造,塑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重视江油市青林口镇、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武胜县宝箴塞、肖溪镇,北川县羌族五龙寨等名城名镇申报工作,为发展古镇游奠定基础。结合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出巴蜀40古镇名村名寨,深入挖掘名村名寨特色文化,努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5.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必须严格遵守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必须强调和突出中国宗教文化所固有的特色,要特别注意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四川宗教文化旅游重点开发佛教和道教文化旅游产品。佛教文化旅游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为核心,依托成都文殊院、昭觉寺、大慈寺、石经寺、新都宝光寺、遂宁广德寺和灵泉寺、冕宁灵山寺、内江圣水寺、绵阳圣水寺等佛教寺院,开展佛教寺庙建筑观光、佛教文化艺术专项游。围绕佛教文化主题,根据佛教景区(点)特色开发一些综合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如佛教与茶道、佛教与武术、佛教与音乐、佛教与民俗、佛教与传统文化节日等,使古老的佛教文化洋溢现代文明气息。道教文化旅游重点开发建设好青城山、青羊宫,带动鹤鸣山、青羊宫、阳平观、老君山、宜宾真武山、洪雅瓦屋山、三台云台观等道教旅游产品的发展。举办国际道教文化旅游节,成立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和道教文化培训中心,开展道教文化研习游、道教养身美食游、道教音乐、戏剧欣赏、演习游等,开发道教文化旅游纪念品。   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特色突出,与川西地区的自然生态旅游有机结合,重点开展藏传佛教文化探秘游、摄影游和自驾车游。   6.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突出弘扬、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寓教于游,兼顾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同时还应遵循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规律。突出红色文化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使红色文化主题产品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产品紧密结合。   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要围绕“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三大主题重点培育伟人故里、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大渡河—甘孜、金沙江—彝海、川陕革命根据地6个红色旅游片区,推出雪山草地、伟人故里、大渡河、川陕苏区、剑门蜀道、嘉陵江、四渡赤水、甘孜会师等8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建设大九寨红军长征文化中心等36个红色文化旅游经典景区。   7.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在大力挖掘整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继承、保护、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创作优势的川剧、皮影、木偶、杂技等艺术品种,重点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作品,每年推出1—2个国内一流、国际产生一定影响的舞台艺术精品,形成较为完善、有较强生产实力的艺术体系。   积极倡导、鼓励、支持地方举办民间民俗节日,广泛吸引、支持民间企业、民间人士和资本参与民间民俗节日的举办,丰富地方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旅游氛围。巩固、提升、引导和推出我省传统的、对国内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如中国四川国际旅游节、中国国际熊猫节、中国西部康定情歌节、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国际三星堆—金沙遗址文化节、中国四川李白国际诗歌文化旅游节、中国国际美食节、中国四川国际美酒文化旅游节、三国文化节、广元女儿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攀枝花国际漂流节、都江堰放水节、客家文化节等。   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和旅游景区应大力组织开展与旅游紧密相关的文艺演出活动。成都市及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地要积极开发面向市场的大型精品演出节目,大力提升我省旅游的文化品位。   8.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既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需要,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产品建设的重点是把非物质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有形的旅游产品,在有形旅游产品开发中很好的融入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内容和内涵。要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工作,积极申报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快建立起省、市、县等多级的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要制订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规划,明确目标、实施步骤和保护重点,确定具体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措施。   (三)特色文化旅游区域建设。重点建设好1个中心(成都文化旅游中心),3带(三国文化旅游带、南方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带),5区(康巴风情文化旅游区、古羌风情旅游区、攀西大裂谷阳光彝族风情旅游区、嘉陵江流域“巴文化”旅游区、川南苗僰文化和夜郎文化旅游区)。   1.成都文化旅游中心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是四川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区。要充分发挥成都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三大主题文化旅游。古蜀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龙头,整合史前古城遗址、十二桥遗址、古蜀船棺、望丛祠并延伸到都江堰等历史文化资源。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以武侯祠为龙头,重新规划南郊公园和周边地区,形成三国文化集中展示区。抓住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及大熊猫成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契机,以成都大熊猫基地为依托,深入挖掘大熊猫文化,把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成都大熊猫基地和雅安大熊猫基地进行资源整合,高水平建设“熊猫世界”主题公园,使之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旅游精品。抓住金沙遗址“太阳神鸟”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有利契机,对其进行精心的品牌包装,使其成为成都市文化旅游的标志,不断提高成都的国际美誉度,把成都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国内文化旅游目的地。   2.特色文化旅游带建设。   (1)三国文化旅游带。包括成都、德阳、绵阳、广元至汉中一线。以武侯祠为中心,建设智圣诸葛圣地项目、三国智慧文化展示项目、锦里民俗演示区项目、翠云廊剑门蜀道文化观光带项目、庞统祠与落凤坡项目、川北金牛道与褒斜道项目等。   (2)南方丝绸之路旅游带。包括成都、雅安、凉山、攀枝花、宜宾等地。重点建设好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平乐古镇以及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风情旅游城镇,包括雅安上里、荥经、汉源、西昌、会理、德昌、宜宾等。开展南方丝绸之路自驾车越野休闲游、观光摄影游、科考探秘游。   (3)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带。包括雅安、甘孜等地。深入研究“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制订统一规划,打造整体品牌,突出各地特色。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好雅安蒙顶山茶文化圣山、名山茶马司、天全喇叭河、泸定化林坪、康定锅庄文化等特色景区,包装推出面向国际市场的茶马古道徒步探险、科考、摄影等专项旅游产品。   3.重点文化旅游区建设。   (1)康巴风情文化旅游区。包括甘孜州。重点建设康定情歌城、丹巴美人谷、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阿须格萨尔王故里、雅江走婚大峡谷、稻城亚丁香格里拉、巴塘歌舞之乡、乡城“乡巴拉”文化风情区等。推出康巴风情体验游、康巴风情婚庆游、康巴风情摄影游等产品。   (2)古羌风情旅游区。包括阿坝州、北川县。重点建设好阿坝州的茂县羌族博物馆、黑虎寨,理县桃坪羌寨,汶川萝卜寨、羌锋寨,绵阳的北川猿王洞和小寨子沟等。开展古羌探秘游、古羌碉楼建筑艺术修学游、古羌转山会等项目。   (3)攀西大裂谷阳光彝情旅游区。包括凉山州与攀枝花市。重点建设攀枝花格萨拉旅游区、迤沙拉旅游区、攀钢三线工业文化旅游区、凉山的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文化旅游展示区、邛海邛人文化区、西昌航天高科技文化旅游区等。开展攀西大裂谷大三线文化探秘、摩梭风情体验、彝族“狂欢节”、工业文化修学旅游等活动。   (4)嘉陵江流域“巴文化”旅游区。包括达州、南充、巴中、遂宁、广安等地。重点建设好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旅游区、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旅游区、阆中古城文化旅游区、遂宁宋瓷博物馆、广安宝箴塞等。开展巴人文化探秘游、巴人民俗体验游、嘉陵江流域农耕文化体验、传统丝绸手工艺观光体验游等活动。   (5)川南苗僰文化和夜郎文化旅游区。包括内江、宜宾、泸州、自贡等区域。重点建设蜀南竹海—苗僰和都掌蛮文化区,恐龙之乡博物馆、盐业会馆文化、灯会文化区等。开展恐龙王国探秘游、川南美食节、灯会节,古代科技文化修学,僰人悬棺科考等活动。   (四)文化旅游配套建设。   1.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四川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商品可持续开发的源泉。抓好文化旅游商品体系建设是实现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采取政府、企业、研究人才三联合方式组织专门的旅游商品研发队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四川文化旅游商品发展战略和文化旅游商品体系建设研究和创意策划工作。   制订旅游商品开发的统一规划,建立四川文化旅游商品发展体系,建立文化旅游商品目录(由专家评定等级,分为国宝级、省宝级、优秀商品等)。研究旅游商品发展的走向和社会需要,确定旅游商品产业化目标,将有巨大开发价值的项目确定为龙头产品,带动文化旅游产品产业链建设。   重点开发具有四川文化特色的各类旅游商品,包括古蜀文明历史文物仿制、复制及各种变形制品,藏、羌、彝、苗等少数民族民间生活和节庆用品,蜀锦、蜀绣、漆器、金银器等传统工艺品以及旅游目的地纪念品,中医药、藏医药、道教文化等健康养生旅游纪念品,观赏性、食用性、药用性动植物商品以及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旅游图书、音像制品、旅游集邮文化商品等。   建设一批旅游商品销售设施。在全省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一批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购物商店;在主要旅游城市建设一批大型旅游购物商场或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主要机场、车站、码头建设旅游商品免税商店或专柜等,带动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2.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培养。人才是四川文化旅游大发展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四川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1)依靠大专院校加快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旅游研究院、相关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要大力加强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依据专业特点充实文化旅游教育的内容,加强文化旅游教学的实践环节,拓展文化旅游学科建设和实习基地,将培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专业。

发表
评论